摘要:你好,我是【洞见书】(原大脑帮),陪你提升认知,向内生长!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书”关注→ 右上角「···」→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思维跃迁!文末免费领百本相关电子书!
——从脑科学角度拆解高情商对话逻辑,普通人也能快速上手
你应付生活的每一分钟,都会变成未来打在脸上的巴掌.
我跟你们说啊,前几天公司开茶话会。
有个同事小李,全程没抢过话,就偶尔插一两句。
可散会之后,好几个老员工都跟我说“这小伙子情商真高,跟他聊天舒服”。
反观另一个同事小张,倒是挺活跃,张口闭口“我觉得”“我认为”。
结果越说越没人接话,最后自己都尴尬地端着杯子喝水。
你们有没有发现?同样是聊天,有的人一开口就赢了,有的人却越说越冷场。
不是因为嘴笨,是没摸透“高情商说话”的底层逻辑。
今天我就把这3个能让你情商脱颖而出的说话技巧,掰开揉碎了讲。
还会掺着脑科学、心理学的硬知识,保证你听完不仅会用,还知道为啥管用!
01
第一招:把“我觉得”换成“您觉得呢”——不是嘴甜,是懂“镜像神经元”的共情逻辑
我以前也特爱说“我觉得”,跟朋友聊电影,人家刚说一句“这剧情有点意思”。
我立马接“我觉得一般啊,不如上一部好看”,好几次把天聊死。
后来我跟一位做心理学研究的长辈聊天,他才点醒我:“你说‘我觉得’的时候,其实是在‘抢占话语权’。”
这背后藏着个脑科学原理——镜像神经元。
咱们大脑里有群特殊的神经细胞,叫镜像神经元。
它的作用特简单:你看到别人做什么、说什么,它会跟着“模拟”,让你产生共情。
比如你说“我觉得这个方案不行”,对方的镜像神经元会立刻接收到“你在否定我/主导我”的信号。
它一“紧张”,对方就会下意识闭嘴,或者跟你抬杠。
可你要是把话尾换成“您觉得呢”,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镜像神经元会觉得“我被重视了,得好好思考怎么回应”,对方自然愿意跟你多说。
民国时期有位外交家叫顾维钧,他谈判的时候有个特点:很少说“我认为”。
每次提出观点后,总会补一句“您看这样是否更妥当?”“您觉得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哪怕是面对立场对立的对手,也很少把话说死。
后来有人问他秘诀,他说:“谈判不是说服,是让对方觉得‘这也是我的想法’。”
你看,这就是“您觉得呢”的魔力——它不是讨好,是给对方“参与感”。
高情商不是会装,是懂人性;会说话不是油滑,是会激活别人的共情欲。
以后再想开口说“我觉得”的时候,你就停1秒,把话转个弯。
比如朋友说“最近想换工作”,别直接说“我觉得你现在的工作挺好”。
改成“你现在的工作福利确实不错,不过换工作肯定有你的考虑,您觉得新方向最吸引你的是啥?”
你试试,保准对方愿意跟你掏心窝子聊!
02
第二招:少用封闭式提问,多用开放式提问——借“蔡格尼克效应”,让对话停不下来
我表妹之前跟我吐槽,说跟好久没见的闺蜜聊天,全程尬聊。
她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闺蜜说“还行”;她问“工作忙不忙”,闺蜜说“一般”。
最后两人坐那儿刷手机,特尴尬。
其实不是她们关系淡了,是表妹用错了提问方式——全是“封闭式提问”。
啥是封闭式提问?就是答案只有“是/不是”“好/不好”“还行/不行”的问题。
这种问题有个致命缺点:会触发大脑的“蔡格尼克效应”的反面。
“蔡格尼克效应”说的是:没完成的事,会让人记更久。
而封闭式提问,相当于让对话“快速完成”——对方一句话就答完了,自然没动力再延伸。
反观高情商的人,都爱用“开放式提问”:不设标准答案,让对方有话可讲。
古代有个小故事,孔融小时候去拜访长辈李膺。
李膺问他“你今年多大了”,孔融没直接说“我6岁”,而是说“我跟您家小公子同岁,不过我最近在学《诗经》,您家公子平时喜欢读什么书呀?”
一句话就把话题从“年龄”引到“读书”,李膺越聊越喜欢他。
你看,开放式提问的关键,是“给对方留‘延伸空间’”。
比如你想跟朋友聊近况,别问“你最近过得好吗”。
改成“看你朋友圈发的爬山照片,笑得特开心,那段时间是不是遇到啥好事了?”
你提了具体的细节(爬山照片),又问了“好事”,对方就有具体的东西可讲。
再比如跟同事聊工作,别问“你这个项目顺不顺利”。
改成“听说你负责的那个项目挺有挑战的,你在推进的时候,最费心思的是哪个环节呀?”
封闭式提问是“把天聊死”,开放式提问是“把话打开”——聊天的本质,是让对方有表达欲,不是让你“查户口”。
记住这个公式:开放式提问=具体细节+好奇式疑问。
用好了,你跟谁聊天都能聊半小时以上!
03
第三招:借第三人的口赞美——用“间接赞美效应”,让夸奖比糖还甜
我之前在一家销售公司实习,见过最厉害的销售大姐,夸客户从不直接说“您真厉害”。
有次接待一位女客户,大姐说:“王总,昨天我们部门小姑娘还跟我说,‘上次见王总谈方案,思路特别清晰,我记了好几页笔记’,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那客户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后来合作谈得特别顺利。
这就是高情商赞美的秘诀——借第三人的口说出来,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间接赞美效应”。
为啥间接赞美比直接夸更管用?
因为直接赞美,对方可能会觉得“你是有求于我,才说好听的”,容易有防备心。
可借第三人的口,相当于多了个“第三方背书”——大脑会觉得“不是他一个人这么说,是真的有人认可我”,可信度立马翻倍。
《论语》里有句话:“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其实放在赞美里也一样:你自己夸,像“自说自话”;借别人夸,像“众人公认”。
我还有个朋友,在教育机构做老师,夸学生从不直接说“你真棒”。
而是跟家长说:“昨天上课的时候,小明主动帮同学解答难题,其他小朋友都跟我说‘小明好厉害’,这孩子不仅聪明,还特别热心。”
家长听了高兴,学生也更有干劲。
反观那些直接说“你真漂亮”“你真厉害”的,不仅没记忆点,还容易显得敷衍。
直接赞美是“甜水”,喝了就忘;间接赞美是“蜂蜜”,甜到心里还留味。
以后想夸人,就记住这个套路:
夸同事,别说“你这报告写得好”,说“上次跟领导聊,他还说‘你写的报告逻辑特别清楚,我让大家都参考’”;
夸朋友,别说“你新买的衣服好看”,说“我闺蜜昨天还问我‘你朋友上次穿的那件衣服在哪买的,特显气质’,我今天一看,确实好看”。
你试试,保准对方记你好久!
04
最后想说:高情商说话的核心,是“顺应人性,不是违背人性”
有人说“高情商就是会拍马溜须”,我特别不认同。
你看咱们今天说的3个技巧:
换“您觉得呢”,是尊重别人的话语权;
用开放式提问,是满足别人的表达欲;
借第三人赞美,是认可别人的价值感。
本质上,都是在“顺应人性”——人都想被重视、被倾听、被认可。
脑科学里有个“奖赏回路”,当你满足了别人的这些需求,对方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会觉得跟你聊天“舒服、开心”,自然愿意跟你亲近。
就像《道德经》里说的“水利万物而不争”,高情商说话不是“争”谁更会说,是“让”谁更想说。
以后再跟人聊天,别总想着“我该说什么”,多想想“对方想听到什么”。
把“我觉得”换成“您觉得呢”,把封闭式提问换成开放式提问,把直接赞美换成间接赞美。
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愿意跟你聊,你的人脉、口碑也会越来越好。
毕竟,能让人舒服的人,走到哪都不会差!
话题标签:#高情商说话技巧#提升情商方法#脑科学与情商#高情商沟通案例#职场情商技巧#日常高情商对话
若有启发,点赞在看分享~关注【洞见书】,回复“书籍大礼包”领百本电子书(包含文中书籍),洞见书,与你同行,助你武装大脑,制胜未来!明天见!
读你所爱,值得一看的好书(分类索引)
来源:大脑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