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智慧:在文字里打捞照亮人生的光|读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01:09 1

摘要:回忆编校完《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最后一页清样时,窗外正落着初秋的雨,淅淅沥沥间竟让人想起书中那些关于“遇见”的片段——或许是讲台前一支粉笔写下的公式,或许是作业本上一句温暖的批注,又或许是迷茫时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作为本书的编辑,在近一年的编校加工、装帧印

师爱的智慧,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智慧,是尊重、是理解、是包容、是传承。

编辑有温度的文字,在文字里打捞照亮人生的光,从光里穿行以照进现实,于现实中体验真正的生活。如是,我幸。

——手记

回忆编校完《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最后一页清样时,窗外正落着初秋的雨,淅淅沥沥间竟让人想起书中那些关于“遇见”的片段——或许是讲台前一支粉笔写下的公式,或许是作业本上一句温暖的批注,又或许是迷茫时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作为本书的编辑,在近一年的编校加工、装帧印制过程中,我始终被一种深沉而柔软的力量包裹:原来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名家,其生命轨迹的某个重要拐点,都曾有一位老师以“爱”为笔,写下改变命运的注脚。

一、师爱之智:在“看见”里唤醒成长的可能

翻阅书稿时,赵丽宏先生回忆王铁仙教授的文字,曾让我在深夜的编辑部里驻足良久。1977年恢复高考后,赵丽宏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彼时的王铁仙还是位青年教师,却已显露出独特的教育智慧。他开设的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上,从不对学生的观点横加评判,反而会认真倾听每一个青涩的想法,甚至坦诚告诉学生:“若觉得我的课乏味,尽可做自己的事,不必勉强。”这份“不勉强”的背后,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是对“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的深刻践行。

后来赵丽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王铁仙的关注从未缺席。他会仔细研读赵丽宏的每一篇新作,在书信中坦诚交流对作品的看法,甚至为其自选集撰写评论时,逐字逐句推敲观点,生怕错过一处值得挖掘的闪光点。更令人动容的是,当王铁仙担任华东师大副校长兼出版社总编辑时,仍会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邀请赵丽宏去学校的乒乓球台打球。球场上的王铁仙身手矫捷,与课堂上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形成奇妙的呼应,而这份“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恰恰诠释了师爱的另一种智慧: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人格的平等对话。

类似的“看见”,在书中多位名家的回忆里反复出现。钱理群先生忆及中学老师时,提到自己曾因家庭变故陷入消沉,上课总爱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发呆。班主任察觉后,没有当众批评,而是在放学后悄悄递给他一本《鲁迅全集》,只说“或许你能在里面找到想找的答案”。正是这本书,让钱理群在迷茫中触摸到思想的力量,最终走上研究鲁迅的学术道路。多年后他在书中写道:“那位老师从未对我说过‘你要努力’,却用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比眼前困境更辽阔的世界——这便是师爱的高明之处,不疾言厉色,却能击中人心。”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师爱的智慧从来不是“手把手教”的刻板,而是“点对点照”的精准。老师就像敏锐的园丁,能发现每一株幼苗独特的生长节奏:有的需要阳光的直接照耀,有的则需要耐心等待根系扎稳;有的在沃土中茁壮成长,有的则需在风雨中学会坚韧。而“看见”这份差异,并以恰当的方式守护成长的可能,正是师爱的核心要义。

二、师爱之重:在“传承”中延续精神的火种

在书稿编辑的过程中,另一个让我反复品味的主题,是师爱带来的“精神传承”。书中收录的季羡林先生回忆陈寅恪教授的文字,字里行间满是对“学术风骨”的敬仰。季羡林在清华大学求学时,曾选修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课。彼时的陈寅恪已双目几近失明,却仍坚持用口述的方式授课,每一个知识点都旁征博引,从梵文典籍到中文文献,从历史背景到文化内涵,讲解得细致入微。更让季羡林难忘的是,陈寅恪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哪怕面对学术争议,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从不随波逐流。

后来季羡林赴德国留学,在异国他乡遭遇战乱与孤独,正是陈寅恪教给他的“治学态度”支撑着他度过难关。他在回忆中写道:“先生从未要求我做什么,却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这份影响,比任何具体的知识都更珍贵,它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在后来的学术道路上,始终不敢懈怠,不敢盲从。”

这种“精神传承”在书中并非个例。汪曾祺先生忆及西南联大的沈从文教授,提到沈从文从不给学生划定写作框架,反而鼓励大家“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有一次汪曾祺写了一篇关于家乡高邮鸭蛋的短文,沈从文看后大加赞赏,在课堂上朗读时,还特意指出文中“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细节描写的妙处,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是有温度的文字”。正是这份鼓励,让汪曾祺坚定了“写凡人小事,写人间烟火”的创作方向,最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作家。

作为编辑,我在梳理这些故事时曾经思考:师爱的重量究竟体现在哪里?或许就在于它能跨越时间与空间,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风骨传递下去。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鱼”,更是治学与做人的“渔”;不仅是当下的“答案”,更是面对未来的“方法论”。这种传承,让个体的成长不再孤立,让人类的精神得以延续,这正是师爱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三、编书之悟:在“共鸣”中重拾教育的初心

师爱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细节,是那些藏在岁月里的、被铭记的瞬间。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主编《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的初心,正是力求以最朴实的文字记忆,呈现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在收录稿件的过程中,仿佛可触的文字细节让我更加坚定:这本书要做的,不仅是收录故事,更是打捞那些被时光珍藏的、关于“爱”的记忆。

如今,这本书陪伴我们度过第二个“教师节”,站在编辑的角度,我最深的感悟是:师爱的智慧,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智慧,是尊重、是理解、是包容、是传承。它不局限于校园,不局限于师生关系,更像是一束照亮人生的光,无论我们走多远,回头望去,总能看到那束光在身后,温暖而坚定。

悟师道之恒,愿这本书能成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每一位曾被老师照亮的人,也送给每一位正在用爱浇灌成长的老师。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份师爱,都是一颗播撒在心田的种子,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然后再为更多的人遮风挡雨——这便是师爱的循环,也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作者系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二编辑室主任

2025年《中国教师报》征稿启事(全)

李希贵: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有温度的教师”的10个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