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反应的正是秋分后的天气以及农事特点。每年秋分前后就是大葱收获的“黄金期”,此时收获的大葱葱白长、质地紧实,品质最佳,但如果延误至霜降节气,大葱就会因冻害而减产,甚至腐烂,导致“空”。这是因为大葱含水量较高
导读:“白天秋分是暖冬,夜晚秋分冻死牛”,今年秋分几点?有啥说法?看农谚咋说。
“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反应的正是秋分后的天气以及农事特点。每年秋分前后就是大葱收获的“黄金期”,此时收获的大葱葱白长、质地紧实,品质最佳,但如果延误至霜降节气,大葱就会因冻害而减产,甚至腐烂,导致“空”。这是因为大葱含水量较高,特别是葱白部分在生长后期会逐渐充实,大葱虽是耐寒作物,但成熟后的葱白无法抵御持续低温。秋分后天气开始进一步降温,北方大部地区都会进入气象学意义的秋季,此时葱白内的水分很容易因寒冷而流失,最终导致变软、空心。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云: "八月中……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秋分的看法,指出了秋分节气的特点。
秋分,农历八月的中气,这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整个秋季。除此之外,秋分的“分”还有着更为深刻的三层含义:
一是平分“昼夜”,古人通过“立竿测影”发现秋分时日影长度与春分相同,这是由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公转轨道与赤道平面重合,导致大部地区昼夜时长几乎相等;二是平分“寒暑”,进入秋分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占据主导,气温会从“暑热”向“寒凉”过渡,但还尚未达到冬季的严寒,此时农作物成熟的速度加快,需及时收割,同时播种冬小麦等越冬作物;三是平分“阴阳”,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秋分对应“容平”阶段,即自然界万物成熟、形态稳定,阴阳之气处于“收与发”的平衡点,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秋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节气,同样也是我国的民俗节日,在古代被称为“祭月节”。老话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在周代时期,秋分祭月就被确立为帝王礼制的核心内容。一般秋分祭月的活动会在夜晚进行,帝王会率众臣进行祭拜仪式,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像现在北 京的“月坛公园”就是古时秋分祭月的重要场所。
但随着发展,秋分祭月习俗已经逐渐移至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是因为秋分的日期不固定,虽说是八月中气,但 未必会与满月的日子重合。在古人看来,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因此为确保祭月时月圆光明,民间开始将祭月的时间从秋分调整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象征“人月两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的秋分不一般,属于“秋分秋社前”。秋社指的是“秋社日”,这是古人祭祀土地公的传统节日,起初汉代以前只有春社,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增设秋社,从此形成了“春祈秋报”的祭祀体系。不过,秋社日的时间并不固定,而是需要根据节气和天干地支推算而得,根据旧历的说法,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就是秋社日的时间,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则是9月26日的戊戌日,这个日子在8月23日秋分交节之后。因此,今年是“秋分秋社前”。
《岁时广记》中记载:“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在秋社之前,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秋分期间的降雨天气会较多,这不仅会影响三秋农忙的进度,还会导致天气过早寒冷,从而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相反,如果秋分在秋社之后,那么这预示着秋分期间会风调雨顺,既能保证有雨水灌溉土壤,又能保证每日充足的光照,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作物可以更好的生长。
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太阳将会到达黄经180度,此时就是秋分交节的具体时间。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会观察秋分当天的天气情况以及交节的时间,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势,在我国农村就有一老话说:“白天秋分是暖冬,夜晚秋分冻死牛”,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交节的具体时间在白天(6点至18点之间),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冬天会比较暖和,这样的冬天就被称为“暖冬”。
老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在古人看来,冬天本就是一个万物“闭藏”的节气,气候特点就是寒冷,如果此时不冷反而暖和,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年景。因为对于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来说,冬季需一定的低温完成春化作用,以此积累抗寒物质,而暖冬会导致农作物的休眠期缩短,甚至进入“假休眠”的状态,从而导致细胞液浓度降低,抗冻能力下降,来年春季如果遇到“倒春寒”天气,那么农田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冻害”。
并且,暖冬气温偏高会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后表层就会变硬,农作物根系的穿透阻力随之增大,缺氧环境下根系活力会显著下降,呼吸持续减弱,进而限制能量供应,影响养分吸收。就算板结土壤中,即使元素含量充足,那么农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也会因结构破坏而下降,引发缺素症。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交节的具体时间在晚上(18点至6点之间),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冬天会比较寒冷,甚至耐寒耐冻的老牛都无法忍受。当然,“冻死牛”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正是为了突出“冷冬”的特点。
寒冷的冬天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天气中,不仅出门要穿着厚重的衣服,还会担心受寒受冻,不过对于农作物来说,寒冷的冬天有利于之后的生长。首先,在冬季,农田的许多害虫如蚜虫、红蜘蛛、地老虎等,会以卵或幼虫的形式在土壤、枯枝或树皮中越冬。如果冬季寒冷就可以冻死大量伏藏起来的虫卵,加上真菌、细菌等病原体在低温下,代谢就会减缓甚至停止繁殖,从而减少来年春季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冬季低温会显著降低农作物细胞的酶活性,从而减缓呼吸作用强度。呼吸作用是植物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低温下这一过程被抑制,使得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可以得以更多留存于植株体内,这为春季返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的秋分几点?有啥说法?今年秋分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9月23日2时19分04秒,农历八月初二。很明显,这是“晚上秋分”的说法,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预示着今年的冬天会比较寒冷,是一个“冷冬”。这种环境下,虽说农作物能更好的越冬。但对于人们来说,需要做好各项保暖措施,特别是脚部、头部、脖子、手部这些容易受冻的部位,可以通过佩戴帽子、围脖、手套等方式保暖,每天晚上睡前还可以泡泡脚,这不仅能驱散身体的寒气,还能提高夜晚的睡眠质量。
1、秋分落雨冬无霜,来年春旱麦苗黄。
2、秋分有雨冬不寒,柴米贵似金三担。
3、秋分雨淋淋,来年旱到春。
4、秋分滴一点,冬雪不见面。
5、秋分连夜雨,腊月穿单衣;来年三伏旱,井底干见底。
6、秋分天晴冬雪厚,十场大雪压枝头。
7、秋分无雨冬严寒,腊月冰封三尺三。
8、秋分日头笑,冬至雪盖灶。
9、秋分晴一日,冬雪压满田。
10、秋分大晴天,来年雪堵门。
以上就是秋分当天的一些农谚。但是我们要注意,农谚有着地域性、时效性,因此虽说不能百分百参照,但能理性的参考,您认为农谚还有道理吗?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