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客轮上眺望长江,一座富饶、幸福的江南名镇大渡口依伴在安庆南岸,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树林环绕着广丰圩堤,像天然屏障守护着美丽家园。江水拍打着岸石,飞溅出五彩光环。谁曾料想,在辛亥革命时期发动安庆起义的反清革命志士徐锡麟在大渡口芦苇荡密谋策划的一段史话。
在客轮上眺望长江,一座富饶、幸福的江南名镇大渡口依伴在安庆南岸,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树林环绕着广丰圩堤,像天然屏障守护着美丽家园。江水拍打着岸石,飞溅出五彩光环。谁曾料想,在辛亥革命时期发动安庆起义的反清革命志士徐锡麟在大渡口芦苇荡密谋策划的一段史话。
安庆,旧安徽省府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自1907年发生徐锡麟刺杀恩铭的义举,革命的光荣传统便代代相传,成为反帝反封建爱国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绍兴山阴东浦人,山阴县吏徐凤鸣之子,别号光汉子。自幼秉性刚强,喜研算术天文,崇拜英雄豪杰。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取山阴县学附生(秀才)。1901年受聘绍兴府学堂,两年后升任副监督,在府学堂执教4年,先后任经学兼算学教习。
1903年赴日本大阪参观国际博览会期间,积极参加浙江留日学生营救因宣传反清思想入狱的章太炎先生,并结识陶成章等许多反清革命志士。是年,在绍兴开设特别书局。1904年经蔡元培、陶成章介绍在上海加入光复会。并创办东浦热诚学堂,任体操教员。1905年到浙江各地联络会党,介绍表妹秋瑾入光复会。与陶成章等创办绍兴大通学堂,招金华、处州、绍兴三府各县会党头目来校受训,规定凡入校学员均属光复会员,卒业后仍归学堂领导人统辖和节制。学堂还成立革命联络机关,以开展军体为名,购买大批枪弹,进行军训。又在绍兴创立体育会,招募革命青年学习射击,密谋起义。
为打入清政府内部,徐锡麟出资捐为道员,分发安徽省候补。徐锡麟以职务作掩护,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启发爱国热情;暗中又联络留日学生、南洋革命党和各方志士,加紧革命活动。
1907年春,徐锡麟秘密赶回绍兴,同秋瑾、陈伯平、马宗汉等一起,成立了光复军,制定“皖浙起义”的行动计划,决定以大通学堂为基地,联络各地会党,皖、浙两省同时起义。
徐锡麟考虑到仅靠巡警学堂师生起义,力量不足,便联合安庆新军中步兵管带薛哲、马营管带倪映典等汉人领导的军队参加起义,推翻满清政府。原计划定于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甲班毕业典礼,借机举行起义。但该日恩铭要参加幕友张次山母亲八十寿辰,因此毕业典礼改在7月6日举行。
微风中飘动的江南芦苇花,绚丽绽放。7月5日,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召集陈伯平、马宗汉、倪映典、薛哲等安庆革命党人,在大渡口芦苇荡秘密开会。掩映在芦苇丛中的革命志士个个摩拳擦掌,徐锡麟深感“革命无以救中国”,立志推翻清王朝,对7月6日起义作了布置。徐锡麟想到蓄志多年的计划,明天即将付诸实现,激动万分,他紧握着到会同志的手,说:“明天是本会办带领全体同学起义报国之日,大家都要协力同心,患难与共。”会上歃血为盟,立誓献身革命,义无反顾。
7月6日清晨,徐锡麟在安庆百花亭向清王朝打响了第一枪,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后被捕。徐锡麟的壮举使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清廷官吏如同惊弓之鸟,朝野一片惊慌。徐锡麟的惨遭杀害,群众对此无不悲愤异常,更激励了国内外的革命党人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孙中山说:“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其功表见于天下”,并亲写一副挽联哀悼:“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章太炎指出:“光复会比同于同盟会,其名则隐,然安庆一击,震动全局,立懦夫之志,而启义军之心,则徐锡麟为之也。”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曾提到此事,并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药》这篇著名的小说,表达了对刽子手的痛恨和对烈士的深深悼念。
革命胜利后,安庆人民为纪念这位烈士,将他起义地点旁边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锡麟街”,并在人民路新光电影院旁立起一座塑像,以示纪念。
历史将永远铭记,1907年,光复会员徐锡麟、秋瑾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浙皖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影响是巨大的,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立宪的进程,激励革命党人的斗志,探索起义的新途径。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