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别再迷信“住院”了!医生:回家科学康复训练,比只住院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23:29 1

摘要:前些年,家里老人因脑出血住院,这段经历让我以患者家属的身份,重新审视了卒中康复的困境。我发现,许多患者和家属(包括我的家人)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必须尽可能久地住在医院,因为只有在那里,康复才最有效、最安全。他们甚至会因此抵触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引发不必要的

前些年,家里老人因脑出血住院,这段经历让我以患者家属的身份,重新审视了卒中康复的困境。我发现,许多患者和家属(包括我的家人)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必须尽可能久地住在医院,因为只有在那里,康复才最有效、最安全。他们甚至会因此抵触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引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但作为一个医生,我必须强调一个残酷的现实:决定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的关键,从来都不是住院天数的长短,而是“是否尽早开始,并在出院后长期坚持循证有效的康复训练”

全球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依然是全世界导致健康损失和致残的头号神经系统疾病。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正有效的地方。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医生评估允许后,尽早开始安全、适量的活动,确实对康复有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康复训练“越早越多、强度越大越好”。

一项名为AVERT的大型研究就发现,在卒中后过早、过频、过高剂量的进行肢体动员,反而可能会降低患者3个月后的功能恢复效果。这告诉我们,早期的康复更讲究精准的“剂量”和节奏,而非盲目地“拼强度”。

真正决定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是出院后日复一日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持续训练。

大量的科学证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系统综述与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心肺耐力训练(尤其是步行类运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体能、步态与平衡能力;

跑台训练则在提升步行速度和耐力上显示出益处。对于上肢功能恢复,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等任务导向的训练,能在合适的患者中,显著促进患侧手臂的使用和功能恢复。

近年来,以家庭为基础的院外康复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补充形式。多项研究显示,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方案,在改善上肢运动、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其效果并不劣于传统的门诊面对面康复,而且因为它打破了时空限制,更利于患者长期坚持。对于那些行动不便、往返医院困难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更友好、更可持续的选择。

住院治疗只是起点,康复的终点,在生活里。请将康复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日常细节中:

把走路当成处方:将客厅、走廊变成你的康复跑道。逐步增加每日步行的时长与频率(可以分段多次完成),并密切留意疲劳与心率变化。把日常任务变成训练:每一次从椅子上站起、每一次尝试自己穿衣、每一次伸手去拿水杯,都是一次宝贵的功能训练。请有意识地、重复地进行这些动作,并逐步增加难度。强制使用患侧上肢:对于上肢痉挛或无力的患者,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评估和指导下,尝试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或其改良方案,通过限制健侧手的活动,逼迫大脑重新学习使用患侧手。用科技辅助坚持:利用智能手表或手机APP设定活动提醒和目标,让科技成为你康复路上的“私人教练”。

以上所有训练,都必须在医生与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量力而行,确保安全。

总结来说,住院治疗解决了威胁生命的急性病症,但决定你未来能否独立行走、能否自己穿衣吃饭的,是“住院期+出院后,长期、科学、可坚持的康复训练”。请把每一次起身、每一次抓握、每一步行走,都变成对抗致残的有效反击。

来源:你的医生朋友阿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