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Hepatology:首都医科大学尤红团队发现“治疗中肝硬度值”对肝相关事件的预测价值最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9:05 1

摘要: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织学改善,并在多数患者中显著降低门静脉高压,从而明显减少肝失代偿发生风险及死亡率。然而,即使清除了主要病因,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仍无法完全避免。因此,预测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既往研究表明,在抗病毒治疗期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织学改善,并在多数患者中显著降低门静脉高压,从而明显减少肝失代偿发生风险及死亡率。然而,即使清除了主要病因,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仍无法完全避免。因此,预测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既往研究表明,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对纤维化逆转进行组织学评估可作为长期临床结局的预测指标。但由于肝活检具有侵入性且实施受限,对可靠预测临床结局的无创方法需求日益增加。新近证据表明,振动控制瞬态弹性成像(VCTE)所测得的LSM可用于预测肝脏相关临床结局。一项旨在验证Baveno VII标准的研究,将“具有临床意义的肝硬度值(LSM)下降”定义为降幅≥20%且LSM 2025年9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尤红、吴晓宁共同通讯在Hepatology
在线发表题为“Early on-treatment LSM reliably predicts liver-related events in CHB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fibrosis and cirrhosis”的研究论文。旨在评估LSM对正在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并伴有显著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失代偿和肝脏相关死亡的预测价值。研究共纳入11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875例(78.4%)确诊为肝硬化,中位随访时间为7.5年(2.5~9.5年)。抗病毒治疗后1~3年测量的在治疗期间肝硬度值(LSM)是预测3年及5年临床结局最可靠的指标(AUROC=0.72~0.78),其预测效能优于基线LSM(AUROC=0.59~0.65)及LSM变化(AUROC=0.42~0.65)。在抗病毒治疗1年、2年或3年时,LSM 综上所述,抗病毒治疗1~3年的治疗中LSM对肝脏相关事件具有优于基线LSM或LSM变化的预测准确性,LSM 关于本刊 About us■ 中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文领军期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百佳高校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收录期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SMTE)会员期刊■ 金色开放获取期刊(Golden OA)官方网站:lcgdbzz.org
官方邮箱:lcgdb@vip.163.com投稿咨询:0431-88782044

来源:顾惜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