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研究诸葛亮相关历史文化时,《诸葛故宅铭》常被视作东晋习凿齿的重要作品。然而,深入考察习凿齿的著作体系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会发现将此铭归于习凿齿名下存在诸多疑点,极有可能是后人讹作。
在研究诸葛亮相关历史文化时,《诸葛故宅铭》常被视作东晋习凿齿的重要作品。然而,深入考察习凿齿的著作体系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会发现将此铭归于习凿齿名下存在诸多疑点,极有可能是后人讹作。
习凿齿作为东晋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汉晋春秋》和《襄阳耆旧记》在史学界颇具影响力 。《汉晋春秋》记述东汉光武帝至西晋愍帝二百八十一年间历史,记三国史事时以蜀汉为正统,具有较高史料价值;《襄阳耆旧记》则是记载襄阳地区人物、风土等的重要典籍。但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两部重要著作中,均未收录《诸葛故宅铭》。以习凿齿对诸葛亮的尊崇以及两部著作的内容丰富程度,如果《诸葛故宅铭》真为其所作,按照常理不应被遗漏。
从文献流传的角度来看,一部作品若出自名家之手,在其所处时代及后世的学术传承和文献引用中应有所体现。但在东晋至唐宋时期众多引用习凿齿言论和著作的文献里,都难觅《诸葛故宅铭》的踪迹。直到较晚时期,该铭才开始在一些与诸葛亮纪念相关的文献中出现,这不符合正常的文献传播规律。通常情况下,名家之作在其身后会迅速在学术圈和文化界传播,早期文献的集体“忽视”,让人对其真实性存疑。
从文章风格和用词习惯上分析,《诸葛故宅铭》与习凿齿其他留存作品也存在差异。习凿齿的作品以叙事严谨、语言质朴且富有史学特色著称,而《诸葛故宅铭》中部分用词和表达方式较为华丽雕琢,在情感抒发和表述方式上也与习凿齿惯有的文风不同。比如铭中一些描述性语句,与习凿齿在《汉晋春秋》等作品中的平实叙述大相径庭,这种风格上的显著差异,让人难以相信它们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再结合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常出现的伪托现象,后人因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希望丰富诸葛亮相关文化资料的心理,很可能伪托习凿齿之名创作了《诸葛故宅铭》。古代文化传承中,不乏为提高作品知名度或增强权威性而假托名人的例子,《诸葛故宅铭》极有可能也是这样的产物。 综上所述,《诸葛故宅铭》是否为习凿齿所作存在诸多疑问,极有可能是后人讹作,在研究和引用时,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进一步深入考证。
来源:河南林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