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素”这个名称源于英语的morpheme,早先人们将它译作“词素”,后来朱德熙先生建议将它译作“语素”。吕叔湘先生把语素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为什么用“语素”而不用“词素”呢?吕先生认为,语素的划分可以先于词的划分,词素的划分必定后于词的划分,所以
董树人
语言教学工作者经常讨论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问题,很少提及语素教学。“语素”是不是不重要呢?当然不是,它在汉语言的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素”这个名称源于英语的morpheme,早先人们将它译作“词素”,后来朱德熙先生建议将它译作“语素”。吕叔湘先生把语素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为什么用“语素”而不用“词素”呢?吕先生认为,语素的划分可以先于词的划分,词素的划分必定后于词的划分,所以用语素好一些。如果把词素作为最小的语法单位,就只能包括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不能包括单独成词的语素。张志公先生认为,叫“语素”还是叫“词素”的问题,“不仅仅是名称问题,而是关系到对语言的观察和认识问题”。所谓“观察问题”,就是指语素究竟是先于词而存在,还是分析词的构成的结果;所谓“认识问题”,就是能否明确承认语素是独立的一级语言单位。
依照张志公、田小琳、黄成稳先生的意见,对语素可作如下分类。
根据语音形式,可以把语素分为:
A、单音节语素:
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为单音节语素,换种说法,单音节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例如:地、井、人、听、美、红、坚、好、老、头、子、们、都、且等。
B、双音节语素:
汉语的双音节语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来源于古代汉语的所谓“联绵字”,即“双声叠韵字”,例如:蜘蛛、枇杷、玻璃、葫芦、玫瑰、霹雳等;另一类来源于音译外来词,例如:马达、咖啡、沙发、吉他、加仑、坦克、瓦特、柠檬等。
C、多音节语素:
多音节语素主要来源于音译外来词,例如:凡士林、巧克力、托拉斯、白兰地、布拉吉、阿司匹林、歇斯底里、奥林匹克、可口可乐等。
根据语素在语言中活动能力的情况,可以把语素分为:
A、自由语素:
指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组词时位置可前可后的语素。如花、跑、地、红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组合成词位置在前者如花朵、跑道、地方、红旗,组合成词位置在后者如浪花、奔跑、土地、鲜红。
B、半自由语素:
指不能单独成词,但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且组词时位置可前可后的语素。如机、劳不能单独成词,但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组合成词位置在前者如机关、劳务,组合成词位置在后者如时机、操劳。
C、不自由语素:
指不能单独成词,但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不过组词时位置是固定的,或只出现于词前,或只出现于词后。如初组词时只出现于词前,们组词时只出现于词后。不自由语素多是由自由语素或半自由语素虚化而来,在词法分析上,很多人管它们叫前缀、后缀(也有人管后缀叫词尾)。
在上述三类语素中,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占绝大多数,汉语的词绝大部分是由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构成的。
根据语素表示意义的情况,可以把语素分为:
A、实语素:
实语素有比较实在的意义,可分为表示事物、数量、时间、方位等的语素,例如:桌、件、午、后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语素,例如:跳、爱、思、变等;表示事物形状、形态的语素,例如:高、软、美、优等。
B、虚语素:
虚语素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或单独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或与其他语素组合起来,表示某种语法关系,例如:跟、并、虽、因、事、吧等。
C、半虚半实语素:
介于实语素和虚语素之间的语素,例如:那、很、都、向等。
本文开篇说过,“语素”这个名称源于英语的morpheme,也就是说语素的概念不唯汉语所独有。但语素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却是其他语言难以比拟的。
根据语音形式,可以把汉语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在这三种语素中,单音节语素占绝大多数。此外,朱星先生在撰文倡导开展汉语语义学研究时,指出汉语的特点是“字有字义,词有词义,句有句意,篇有篇意”;“字义”就是“语素义”,是语素义在文字形式(书面形式)上的反映。在汉语中,除了少数虚语素没有实在意义,只直接或间接为语法关系服务以外,绝大多数语素都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由于汉语语素有上述两个特点,使得汉语语素的构词能力非常强,直到今天,许多单音节语素仍能独立成词,多数语素有与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构造成词的能力。尤其是作为汉语语素基本形式的单音节语素,促使现代汉语中产生大量双音节词,如语素工、人既可以组合成“工人”,也可以组合成“人工”;语素科、学既可以组合成“科学”,也可以组合成“学科”;语素论、文既可以组合成“论文”,也可以组合成“文论”;语素语、言既可以组合成“语言”,也可以组合成“言语”。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充分彰显了汉语语素组合自由、构词能力强的特点。伴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不断有新认识、新概念需要及时表达,多数情况下都能找到合适的汉语语素组合成词,哪怕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而被迫采取音译,日后也会寻求替代。而印欧语系诸语言面对此类情况时,则大量、直接从其他语言中借词。
由此可见,语素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早在1984年、1989年,黄成稳、万汝璠两位先生就先后撰文谈到语素教学的重要性。黄先生说:“语素教学是语汇和语法教学中的一项内容,在基础教学阶段,让学生初步建立起语素的概念,掌握有关语素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对于他们学习和掌握语汇和语法,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是有好处的。”好处是什么?他主要讲了五方面:①有助于正确理解词义;②有助于辨析同义词;③可以减少望文生义的错误;④可以避免生造词语;⑤有助于加深对汉语组合规律的理解。
万先生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讲语素教学的重要性的。他一共讲了四方面好处:①防止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词语上的偏误;②有利于减轻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的负担;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吸收词语的能力;④有利于防止错别字的产生。
纵观黄、万两位先生的观点,可以看出语素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无论是对中国学生还是对学汉语的外国学生,皆然。
如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不甚理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相关研究和教学与汉语本身的特点相悖。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研究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从历史中寻找解决方案。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识字教学,借助一系列启蒙教材来进行。识字教学包括教学生认字,通过诵读巩固记忆,通过讲解字义、书写练习,对所学汉字达到认得、会写、会用的目的。所谓“会用”,就是能将所学的汉字(语素的外化形式)组词、成句、谋篇、记日记、记账、写文章等。
过去的塾师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文教师所说的“字义”是什么?就是语素义(如果语素单独成词,也是词义)。我们知道,汉语中绝大部分词的意义可以由构成它的语素的意义推出,所以传统语文教学虽然不讲词的构成、双音词、多音词等,当学生学习了大量汉字以后,掌握起双音词、多音词来并不觉得困难。
本来汉语的语素、音节、汉字是“三位一体”的,可自西方的语言教学法时兴以后,特别是引进苏联的语言教学法以后,三者就分了家。一些人讲“字”有“字义”,某些科学语法学派听后大为恼火:“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怎么会有意义?”其实“字义”就是外化于文字上的语素义,讲字义没有错。教字只教结构、笔画,而忽视其语素义的教法,才是脱离汉语语言实际的教法。
数理化等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可以借鉴西方的教法。汉语是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母语”,况且传统语文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理当利用好这个宝贵财富,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素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统一关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