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埂间,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忙碌不停,时而弯腰采摘作物,时而打理田间杂草,“党建红”点缀着“田野绿”,绘就成一幅动人的乡村“丰”景图。
近日,一场以
“党旗映田间 共商耕耘计”为主题的
“我在乡间有亩田”现场交流活动
在闽侯县洋里乡茶苑村火热开展
田埂间,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忙碌不停,时而弯腰采摘作物,时而打理田间杂草,“党建红”点缀着“田野绿”,绘就成一幅动人的乡村“丰”景图。
这片梯田里的实践,并非偶然。近年来,闽侯县持续深入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发动全县各级机关在职党员认筹认种抛荒农田耕地,以实际行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100多名县直机关在职党员认筹认种476.54亩抛荒农田耕地。
破局:
从“荒地”到“良田” 沉睡土地焕新机
站在茶苑村的梯田旁,望着眼前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作物,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茶苑村梯田•李煜晗/摄
“其实这里的土壤条件并不差,可偏偏受限于坡度大、位置偏远的地理条件,村民们都不愿意花精力耕种,久而久之就荒了。”茶苑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平回忆道。
林立平举起即将丰收的白萝卜•陈舒凡/摄
转机发生在2022年。这一年,茶苑村打破发展困局,创建了闽侯县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流转而来的撂荒地开展“宜机化”复垦,通过平整土地、优化田块布局等方式,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收益率。目前,村里已成功流转并改造258亩撂荒耕地。
而“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的开展
更是为茶苑村的土地盘活工作增添份“力”
在活动推动下,茶苑村已与55家单位达成结对共建,累计吸引各单位认种耕地120.86亩。
“以前种地怕卖不出去,现在有单位认种,我们只管好好种,收入有了保障,干活也更有劲头了!”林立平感慨道,“这模式是真的双赢,不仅点燃了村民种粮热情,提高村财和村民收入,也让认种单位的党员志愿者收获绿色放心的农产品,一举两得!”
党员志愿者正在采摘玉米•李煜晗/摄
茶苑村的实践,正是闽侯县破解耕地抛荒难题的缩影。闽侯县地貌多样,其中60%的耕地集中在山区、半山区,多为零散的山垅田,地块小、坡度大、基础设施薄弱,加上机械化作业难、种植成本高、市场收益低,不少耕地逐渐被弃种抛荒。
为了盘活耕地资源,闽侯县将“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持续发动全县各级机关单位带头认领耕地、种植粮食。仅今年以来,闽侯县就有78个单位认领撂荒耕地180.26亩。一片片撂荒地在复垦精耕中逐渐“苏醒”,蜕变为绿意盎然的“希望田”。
提质:
从“认种”到“种好” 技术赋能增效益
“这新播的苗刚缓过来,抵抗力还弱,接下来要多注意。”在茶苑村的种植基地里,科技特派员汪秀云蹲在田埂上,一边轻轻拨弄着幼苗,一边耐心地跟村民讲解注意事项。这样的“田间课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这里上演,成为村民们学习农技的“移动教室”。
科技特派员指导农户•李煜晗/摄
“我在乡间有亩田”,不只是“认种”,更要“种好”。为让土地多产粮、村民多增收,闽侯县在技术服务上精准发力,组建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定期上门指导。从适配当地土壤的优良品种筛选,到科学的栽培管理技巧,再到低毒高效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方位帮助村民解决种植中的“急难愁盼”。
“这两年,我们联合省农科院、市菜科所,特意在茶苑村开展种植实验,就是要摸准路子,找到最适合这里的产业方向。”汪秀云介绍,结合茶苑村海拔高的特点,村里重点发展高山种植,同时通过采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套种、轮作的方式,一年种植三季,形成春种马铃薯、夏种毛豆玉米、秋种白萝卜莴笋的高山农作物产业格局,有效提高耕地亩产出效益。
资料图片:市科协相关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吴开梅/摄
“就拿玉米来说,我们引进的‘天贵糯932’鲜食玉米,搭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科学的种植茬口规划,为农户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汪秀云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该品种7月初播种,每亩定植约3000株,9月上旬就能采收上市。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每亩产值能达5000元左右,比传统单一作物种植的收益提升了近三成。
如今,在技术团队的帮扶下,茶苑村的撂荒地不仅变成了作物繁茂的“丰收田”,更成了村民的“致富田”。2024年,茶苑村实现村财收入29万元,同比增收15.2万元,参与土地流转村民人均增收3.5万元,这份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
拓路:
从“种田”到“兴村” 凝聚合力促振兴
“我在乡间有亩田”,远不止是让荒地变成“丰收田”,更是在抛荒地复耕和机关干部助农之间搭起了一座桥,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拓了新的作为空间。
“今后得把直播用活!镜头对准村里的蔬菜、生态大米,让好东西走出去!”“不光要卖产品,还得借这好山好水搞乡村旅游,让城里游客一起来认领认种!”日前,在“我在乡间有亩田”专题座谈会上,机关干部与村干部围坐一圈,围绕助农增收的新路径热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间,满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鲜活思路。
“我在乡间有亩田”专题座谈会现场•李煜晗/摄
讨论有了方向,行动更得跟上步伐。座谈会后,县税务局、县融媒体中心、县供销社等多家部门与村集体现场签订助农共建协议,围绕资源共享、技术支持、产销对接、活动联办等方面开展合作。
多家部门与村集体现场签订助农共建协议•李煜晗/摄
“我们就是要以党建为纽带,把各部门的力量聚起来。”县委县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党建领航打破职能壁垒、打通协作堵点,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领域的资源、技术与服务拧成‘一股绳’,为‘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走深走实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在各方合力推动下
曾经闲置的抛荒地重焕生机
而这片复苏的田地
也成了机关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的
生动实践平台
“以前总在办公室里处理工作,现在走到田间地头,才真正体会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更明白作为干部,必须把助农的责任扛在肩上,才能不负群众的期待。”闽侯县税务局干部李嘉星说,“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发挥岗位优势,帮村里对接更多资源、解决实际难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田埂上的“党建红”依旧暖着乡野,山间的“希望田”还在孕育新的丰收。“我在乡间有亩田”的实践仍在向前延伸。未来,随着更多力量加入,八闽首邑的田会更沃、粮会更丰、村会更兴,乡村振兴的脚步也将越走越坚实。
记者:李煜晗 邓一飞
编辑:陈诺 吴梓航校对:吴梓航 洪婷婷
审核:王立强 吴昕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