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俸银45两,连买米都得欠着!”这是清朝同治年间,一位七品京官在给老家的信中哀叹。听到这话,你可能会觉得清朝京官很穷。不过如果翻开史料,你绝对想不到:这群天天哭穷的“京城公务员”,暗地里却住着三进大院、养着几十个仆从,甚至有人偷偷在京郊买下千亩良田。他们在
“一年俸银45两,连买米都得欠着!”这是清朝同治年间,一位七品京官在给老家的信中哀叹。听到这话,你可能会觉得清朝京官很穷。不过如果翻开史料,你绝对想不到:这群天天哭穷的“京城公务员”,暗地里却住着三进大院、养着几十个仆从,甚至有人偷偷在京郊买下千亩良田。他们在人前装作连饭都吃不起,背地里却富得流油。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致富经”。今天,我们用一些真实的数据撕开清朝京官的钱袋子,看看他们如何在“合法贫困”的幌子下,玩了一套连现代人都比不上的捞钱套路!
先看一组扎心对比:在《大清会典》中记载,一品文官一年俸禄包括银子180两,禄米180斛(约90石),七品小官则有银子45两,禄米45斛。如果按照按当时物价计算,1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175元人民币,也就意味着一位一品大员年薪大约是3.15万元(月薪2625元),七品芝麻官年薪大约是7875元(月薪656元)。
明眼人一看就会觉得很少,但是你可别急着心疼!在光绪年间的《户部档案》里面记载,当时一个普通京官家庭每月光伙食费就要20两银子,更别说还要雇轿夫、养门房、应酬同僚。这点工资,连塞牙缝都不够!但当时吏部官员却动辄花上万两买一套四合院,军机大臣一顿饭能吃掉普通百姓十年收入他们那样的收入,你我可能会疑惑,以他们的明面上的收入水平,他们怎么可能负担的起这样的花费水平,这钱从哪儿来?难道是偷的的吗?答案藏在三个秘诀中。
第一个秘诀就是“合法补贴”:雍正早就看穿官员哭穷的把戏,就搞了个“双俸制”补丁,也就是京官可以领双倍工资,这样的情况下,一品官员一年实际到手银子360两和禄米360斛,再加上每月5两“公费银”。可这点钱在京城够干什么呢?道光年间,东四牌楼一间普通四合院年租金就要120两,一品大员光房租就要花掉三分之一的年薪!于是朝廷又发明了更离谱的操作——“恩俸”。
这听起来很像年终奖?实际确是看人下菜碟:军机处章京(机要秘书)每年能拿1200两“保密费”,御史台言官有800两“风闻奏事津贴”,连翰林院修史的闲职都能领400两“笔墨钱”。但这些钱从不写进工资条,全凭上司一句话。更绝的是,所有补贴都用碎银子发放,说是“防止贪污”,实则方便官员克扣。户部侍郎王文韶曾在日记里吐槽:“领十两恩俸,到手只有七两,问就是火耗!”
第二个秘诀就是冰敬炭敬。“夏天送冰,冬天送炭,三节两寿表心意。”这句顺口溜,表明了京官的核心财源。冰敬炭敬表面上是地方官为了关心京城同僚,实际是赤裸裸的行贿:两江总督每年要给军机处送2000两“冰敬”,山西巡抚中秋得给吏部备800两“节敬”。就连刚入官场的菜鸟也能分杯羹:曾国藩当翰林院检讨时,湖南巡抚每年固定给他寄120两“炭资”,美其名曰“接济同乡”。
有些官员可能觉得会不好意思,因为自己毕竟是父母官。但是朝廷早就想好了对策。乾隆皇帝曾公开说:“冰炭之敬,不过同僚情谊。”于是送礼便成了艺术:装银票的信封要写“丹凤朝阳”来暗示金额,送一千两要说“区区薄仪”,收钱时必须推辞三次再“勉强笑纳”。《春明梦录》爆料:一个六品闲职京官,靠这些“孝敬”竟然可以年入800两!比工资高18倍!
第三个秘诀则是权力变现。京官掌握着地方官的任免考核、钱粮调度和司法审判。他们随便漏点缝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工部官员修河道时,故意把预算抬高十倍,转头就和承包商三七分账;刑部主审官收5000两就能把死刑改流放;最狠的是吏部,明码标价卖官。知县空缺卖2000两;知府空缺卖8000两;道台空缺卖1.5万两。
就连科举他们都敢做手脚!在咸丰年间便有惊天丑闻爆出:考生花3000两就能买通考官,让考官提前泄题;考生花8000两就能包中进士。这种违法勾当在清朝后期已经相当常见:1900年清朝财政收入1亿两,而官员灰色收入却超过3亿两,这相当于官员把全国GDP的30%装进私人腰包!
京官们左手哭穷右手捞钱,皇帝真不知道吗?其实不是的。但问题在于,当时整个制度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工资不够活→逼官员贪污→贪污需要更大权力→买官卖官成风,然后就会造成百姓被盘剥→造反起义→军费暴涨→继续加税的恶果。
雍正帝曾想用“养廉银”破局,给知县发1200两高薪。结果呢?河南巡抚田文镜上报:“如今行贿标准已涨到2000两。”更讽刺的是,养廉银要从火耗中克扣,等于让官员自己割自己的肉。这怎么可能,不是开玩笑吗?这套制度从诞生起就注定了失败。
当我们笑话清朝官员“又当又立”时,不妨看看现实:某落马贪官忏悔“工资不够养家”,某市委书记收受的字画里藏着金条...太阳底下无新事,变的只是手段:过去送炭敬用驴车拉银子,现在行贿用比特币;过去买官靠吏部打点,现在跑官要“雅贿”开路。
撕开清朝京官的华丽官袍,你我都会发现里面爬满了吸血的虱子。这些京官一边在奏折里写“臣夜不能寐,忧心国事”,一边把受贿的银锭藏进地窖。当工资追不上欲望,当潜规则碾碎明制度,再强盛的王朝也会被蛀空。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那些在灰色地带疯狂试探的人,早在三百年前就写好了剧本。
来源:炉边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