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与数据化系列公益讲座”在西安开讲。本次活动为西安市在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指明方向:以数字化手段,系统性地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保存、可传播、可利用的数据资产,从而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9月10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与数据化系列公益讲座”在西安开讲。本次活动为西安市在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指明方向:以数字化手段,系统性地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保存、可传播、可利用的数据资产,从而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讲座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办。全市百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参会。活动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非遗项目与技艺,形成数据化资产。
面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濒临失传等挑战,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亟需破局。与会专家认为,数字化是实现非遗长效保护和高效传承的必由之路。通过高精度数字记录,不仅能永久保存非遗技艺的精髓,还能为教学提供标准化、可视化的资源,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同时,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介入,能够创造非遗传承的新场景与新机遇。其关键在于保障知识产权和用户的完整体验,最终目标是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让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在具体操作层面,非遗数字化不应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存档”,而是要将其转化为可管理、可分析、可应用的数据资产。这包括对工艺流程、核心技艺、文化符号等进行结构化采集与建库,为后续的跨界合作和商业转化奠定基础。
此外,“法律合规”是数字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数据采集、版权归属、授权使用等问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传承人的核心利益。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数字化,才能确保非遗资源被健康、可持续地利用,实现传播效果与传承保护的双赢。
本次讲座的举办,是西安建设“文化强市”的一次战略布局,其意义深远。创新保护模式,为非遗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永久性、预防性保护。拓宽传播边界,突破地域限制,让西安非遗通过数字平台走向世界。激发产业潜能,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可确权、可交易的数据资产,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
起点新闻记者:杨晏宁
审核:康乐群 张建成
来源:西部网民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