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站上了职业教育的讲台;她攻克技术难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在企业生产一线;她是学生口中的“洋姐姐”,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车间。她,就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师杨洋。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刘一叶
她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站上了职业教育的讲台;她攻克技术难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在企业生产一线;她是学生口中的“洋姐姐”,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车间。她,就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师杨洋。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最美教师”。杨洋成为今年重庆唯一获此荣誉的教育工作者。她说,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自己的责任。
杨洋在实训基地练习技能
扎根一线掌握实操技能
成为授课的生动“教材”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杨洋获得过一串响当当的荣誉,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2013年,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杨洋做出了一个让亲友不解的选择:放弃知名企业的邀约,来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名职教老师。
“在职业院校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实操技能。”她称,参加工作的头几年,自己时常扎根在实训基地里练习汽车维修技能,从发动机维护,到变速器拆装,再到汽车故障诊断,每一项细节都不放过,最终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能,而她自己的这段经历也成为给学生授课的生动“教材”。
“教学生,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做他们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守护者。”在教学中,杨洋注重从“技”与“德”两个方面下功夫:当知道学生因家庭困难交不齐学费时,她会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当发现学生对未来产生迷茫时,她会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她还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洋姐约谈”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所困所需并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渐渐地,“杨老师”成了学生口中的“洋姐姐”。
杨洋和学生谈心
曾经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开学不久就产生了弃学的念头。杨洋得知此事后找他谈心,分析行业前景、个人特长等。在她的劝说下,这位学生坚持了下来。
如今,这位学生已在自己家乡创办了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每次回重庆,他都会约“洋姐姐”一起聊聊天,分享自己的创业体会,请“洋姐姐”支支招。
把项目和技术变成教学资源
着力解决企业痛点难点
几年前,杨洋围绕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做相关研究。有一天,她在实训车间俯身观察发动机运转情况,一位老师傅好奇地问她:“新能源车异响这么微弱,到底该怎么捕捉?”
杨洋备受启发,和团队成员一道着手研发了高性能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技术。这种技术像“声音彩超”一样,能360°精准捕捉异响源,即使强噪声环境下仍可识别。
目前,这项技术也被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NVH部门广泛应用于整车及零部件产品的低噪声性能开发,先后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如今,杨洋拥有20余项获权发明专利,不少在企业中得到应用。在她看来,“以实际科研成果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这才是研发的价值。”
此外,杨洋还将企业鲜活的“真项目”和前沿的“硬技术”带回课堂、编入教材。 12年来,杨洋编写了6部凸显产教融合理念的教材,其中她主持编写的《新能源汽车试验技术》数字教材,入选教育部“101”计划首批建设名单。
杨洋介绍,在编写《新能源汽车试验技术》过程中,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她带着团队深入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企业的实验室和生产一线。
“我们收集了500多份工单、拍摄了2000余张现场照片,一帧动画精修数10次,一个术语推敲数10遍。”杨洋说,“每一个案例都来自真实经历,每一页纸都要让学生看得懂、用得上。”
把课堂搬进车间,带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培养“会干活”“能创新”的技能人才
“真正的高手是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杨洋告诉学生说。
教学中,她经常组织师生深入企业一线。“有一次,我带学生前往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学习动力电池安全试验,从早上9点一直待到晚上10点多,直到企业专家下班才离开。”杨洋说,虽然累,但当有企业说“欢迎你们的学生来这里上班”,学生告诉她“这个工作蛮有意思”时,她觉得再累也值得。
杨洋带领团队师生在学校做试验
“技能人才可不只是‘会干活’,还必须会创新。”杨洋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她会带领他们参加课题研究。
“让学生在解决企业真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精进专业技能、塑造工程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杨洋说,“看到一批批优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在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她感到十分自豪。”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