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瑛教授:免疫与靶向双翼驱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迈向新高度 | 2025 CSCO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21:16 1

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前列。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已进入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模式阶段。随着分子分型的推广和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个体化治疗策略日益成熟。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前列。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已进入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模式阶段。随着分子分型的推广和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个体化治疗策略日益成熟。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中。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集全球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前沿科研突破与临床实践经验。

大会期间,“医学界”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袁瑛教授做客“名医话名泉”栏目,就结直肠癌诊疗新进展分享专业见解。本文特将精华内容进行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Q1

2025 CSCO年会盛况空前,能否请您分享您此次线下参会体验?

袁瑛教授:

2025年CSCO年会盛况空前,目前大会专场刚刚开始。就此次线下参会的体验而言,今年会议刚刚从厦门移至济南,开幕式的气氛令人振奋,现场座无虚席,与会者情绪高涨,大家都在期待年度成就奖的揭晓。看到我国肿瘤领域的领军专家们带领中国肿瘤学界不断走向国际舞台,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展示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临床数据,确实令人倍感鼓舞。这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肿瘤学界正在不断进步,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Q2

结合您汇报的主题,今年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在靶向治疗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更新?这些更新对临床实践有何影响?

袁瑛教授:

在实体肿瘤治疗领域,精准化与个体化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结直肠癌也不例外。从最初要求检测微卫星状态(MSI)、错配修复蛋白(MMR)表达,以及RAS、BRAF基因突变和HER2状态,到如今进一步涵盖罕见基因变异,如NTRK融合、RET融合以及POLE/POLD1突变等,检测范围在持续扩展。检测要求的逐步提升,核心目标在于实现更精准的治疗策略。从CSCO指南每年的更新中可以看出,检测推荐不仅在级别上有所提高,内容也在不断扩充,旨在识别出具有特殊基因变异的患者群体,从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靶向治疗。

去年CSCO指南新增了对结直肠癌患者POLE/POLD1突变的检测推荐,其背景在于该类突变患者即便为错配修复正常(pMMR)表型,仍可能对免疫治疗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因此,通过检测筛选此类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2025年最新指南中,又进一步新增了对RET融合的检测。尽管RET融合在结直肠癌中发生率较低,但针对该靶点的抑制剂已经问世,并显示出卓越的疗效。综上所述,靶向治疗已成为精准医疗时代的重要标志,精准诊断与检测是实施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也为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Q3

中国原研药物的研发和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为肠癌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您认为中国原研/创新药以及中国研究者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贡献?

袁瑛教授:

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领域发展迅速,国内原研药物不断取得突破,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我国的研究者和创新药物作出了多项重要贡献。

以呋喹替尼为例,它作为我国首个“出海”的针对晚期结直肠癌靶向药物,基于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获批国内适应症,并通过FRESCO-2研究成功获得国际认可,实现了海外上市。此外,西妥昔单抗β作为一种国产EGFR单抗,近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发表了其联合FOLFIRI方案对比单用FOLFIRI治疗RAS/B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显示,联合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提高了客观缓解率,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选择[1]。这一国产药物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均表现出不逊于进口药的潜力。

另一个例子是我国自主研发的KRAS G12C抑制剂氟泽雷塞。我所在的中心牵头开展了该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相关研究。索托拉西布 (Sotorasib) 和阿达格拉西布 (Adagrasib)在KRAS G12C突变肠癌患者中的单药客观缓解率(ORR)约为10%,而氟泽雷塞的单药ORR达到了44%,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2]。

此外,国内在双特异性抗体、三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研发方面也进展迅速,部分领域已逐步引领国际研究方向。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原研药物充满信心,也应为中国研究者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中国的创新药物正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Q4

转眼2025年已过大半,借此契机,可否请您预测一下今年肿瘤领域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以及请您简单分享下您预测这一关键词的原因。

袁瑛教授:

在2025年已过大半之际,展望本年度肿瘤领域,尤其是在结直肠癌方面,我认为年度关键词仍将聚焦于“免疫”与“靶向”两大方向。

首先,免疫治疗仍是关注重点。目前,在结直肠癌中约90%以上的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仍缺乏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案,临床需求远未满足。值得关注的是,几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入组,例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开展的ASTRUM-015研究。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斯鲁利单抗(serplulimab)联合贝伐珠单抗及XELOX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相同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其II期结果显示,在mCRC人群中,斯鲁利单抗联合治疗组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呈现出延长趋势,总生存期(OS)也显示出获益倾向,同时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得到显著改善[3]。这一结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策略。

另一方面,靶向治疗持续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结直肠癌患者可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分子亚型,从而接受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例如,在BRAF V600E突变患者中,基于BREAKWATER研究的结果,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及FOLFOX化疗方案已建立起一线治疗新标准[4]。同时,针对KRAS G12C突变的治疗也取得显著推进,多项评估G12C抑制剂联合抗EGFR单抗及化疗用于一线治疗的III期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预示着该领域即将迎来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在结直肠癌领域,2025年的核心关键词仍将围绕“免疫”与“靶向”展开,两者共同推动着诊疗策略向更精准、更有效的方向不断发展。

专家简介

袁瑛 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二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教育部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理事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遗传学组组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Shi Y, Ba Y, Wang J, et al.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nti-EGFR monoclonal antibody cetuximab β plus FOLFIRI versus FOLFIRI alon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AS/BRAF wild-typ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5 May 7;10(1):147.

[2] Yuan Y, Deng Y, Jin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BI351 (fulzerasib) monotherapy in KRASG12C inhibitor-naïve Chinese patients with KRASG12C-mut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from phase I part of two studies[J].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5,10(1):241.

[3] Wang ZX, Peng J, Liang X, et al. First-line serplulimab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Phase 2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2/3 trial. Med. 2024 Sep 13;5(9):1150-1163.e3.

[4] Elez E, Yoshino T, Shen L, et al. Encorafenib, Cetuximab, and mFOLFOX6 in BRAF-Mutated Colorect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5 Jun 26;392(24):2425-2437.

责任编辑: Sissi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