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开学第一课,被九三阅兵「硬控」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22:56 2

摘要:金秋九月,开学季如约而至。但今年的九月格外不同,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一场盛大而庄严的阅兵仪式,与开学季不期而遇,让这个九月意义非凡。

金秋九月,开学季如约而至。但今年的九月格外不同,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一场盛大而庄严的阅兵仪式,与开学季不期而遇,让这个九月意义非凡。

在阅兵仪式上,中国军人整齐划一的步伐、高精尖武器装备的震撼亮相,不仅震惊了国内外,还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虽然阅兵时长只有 70 分钟左右,但其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却是深远而持久的。随着各地学校的陆续开学,如何将这份震撼延续到校园之中,成为各个学校「开学第一课」的重要课题。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许多学校都将开学时间调整至 9 月 3 日之后,或者在 9 月 3 日当天放假,特意组织学生观看阅兵仪式。在这一天,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动,共同构成了一堂全民参与的「爱国大课堂」。

天安门广场的观众席上座无虚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其中不乏教育界高管、企业家等各界精英。阅兵结束后,他们纷纷通过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让更多人感受到阅兵现场的震撼与威严。

此外,也有许多明星来到了现场,例如因《叶问》四部曲将中国功夫送上热搜的甄子丹,凭借《红海行动》中硬汉狙击手形象深入人心的杜江,以及被观众亲切称为「国民妈妈」、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的张凯丽等。那些未能亲临阅兵现场的人,也会因为拍到战斗机掠过北京上空的壮观场景而激动不已。

社交平台上,爱国热情更是如同潮水般涌动。许多家长在网上晒出自家孩子撰写的阅兵观后感,那些文字虽稍显稚嫩,但字里行间都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网友们精心剪辑的阅兵时刻视频在各大平台转发,每一帧画面都流淌着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也趁着课间间隙收看阅兵直播,与祖国同频共振。大国盛礼之下,人人参与。

一位来自伊拉克的记者在看完阅兵后很受触动。他曾亲历两次战争,目睹家园被毁。2011 年随父母移居中国后才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阅兵现场,尤其是最后放飞和平鸽的环节,让他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他说,「我特别希望中东能实现和平,过上像中国人一样的生活。」

毫无疑问,阅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一方面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国家强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繁荣。正如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是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的理念。

此次阅兵所展示的先进武器装备,包括许多首次亮相的「大国重器」,不仅是中国国防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坚定的信号: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捍卫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当十二台巨型导弹运输车承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缓缓驶过天安门,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无疑是中国强大战略力量的最好证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装备是中国从弱到强的见证。曾经,我们在抗战时期用的是「小米加步枪」;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亦是国家对科技发展高度重视的结果。

从科技的角度来看,这些装备则是体现了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和突破。比如,海上装备新型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布雷系统等的出现,又比如,100 坦克和 100 支援战车不仅在外观上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增加了多棱的不规则突起以增加生存能力,还配备了 360 度全景影像和新型可视化头盔,让驾驶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战场态势。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提升了装备的性能,也展示了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

阅兵结束后,如何将阅兵场上的「强国有我」延续到课堂,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料、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这些武器装备的技术特点、研发背景与战略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装备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实力和国家意志。同时,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和爱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如何讲好「抗战精神」这一命题上,地方学校与国家层面的探索形成了互为呼应的实践。

今年暑期档电影《南京照相馆》收获了不少家庭观众的关注,南京力学小学便将其作为开学典礼的教育素材。孩子们在典礼上分享观影体会,还带来了南京城的今昔对比照片:有人展示中华门的历史影像,有人讲述鼓楼医院在抗战时期的故事。宏大的历史在这些稚嫩的表达中变得可触可感,爱国主义教育也从抽象的「口号」走向了具体的「体验」。

而在国家层面,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则进一步用科技打开了新的教育场景。相比以往依赖课本、图片和教师讲述的方式,今年的节目通过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让知识的呈现突破了「讲授」的边界。

AI 影像修复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许多模糊不清的老照片,在人工智能的处理下被还原成细腻清晰的画面,甚至加入动态细节,使「静止」的历史重新鲜活。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张模糊的黑白影像,而是能直观感受到人物神态与场景氛围的画面。这种与影像建立情感连接的方式,远比抽象的文字更能触动内心。

与此同时,虚拟现实则带领学生「走进」黄崖洞兵工厂。那里的轰鸣声、火花四溅的铁砧、工人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被完整还原,学生不再只是「被告知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是以第一视角「亲历」那段岁月,看到、听到,甚至在心理层面「感受到」历史背后的力量。

这种转变的价值在于,课堂的形态正在被悄然改写。它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单向讲述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逐步演变为一种多维度的真实体验。无论是地方学校以「小切口」落地的尝试,还是央视节目以「大叙事」展开的创新,背后指向的都是同一个趋势:场景式教学,让教育内容从「静态的记忆」走向「动态的经历」。学生因此不只是记住一段历史事件,而是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生成理解,在情感的触动下形成更深刻的思考。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种探索打开了教育科技的新窗口。AI 影像修复、VR/AR 沉浸式场景等原本应用于影视、工业的技术,正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进入课堂。它们一方面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体、更有代入感;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知识不再被「告知」,而是通过互动被「经历」。教育的边界因此被拓宽,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答案,更是一次次可触摸、可回味的过程。这种从「记忆」到「体验」的跃迁,或许正是科技赋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来源:多鲸资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