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萍:一场文化盛宴带来的心灵震撼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21:06 1

摘要:2025年9月9日,由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西安市作家协会、西京学院主办、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西安高新区作家协会协办的“长安新篇”全国文学名刊名家西安行暨“当代文学的趋势与走向”座谈会,如一场精神飓风席卷心灵。聆听《江南》《长城》《天涯》

2025年9月9日,由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西安市作家协会、西京学院主办、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西安高新区作家协会协办的“长安新篇”全国文学名刊名家西安行暨“当代文学的趋势与走向”座谈会,如一场精神飓风席卷心灵。聆听《江南》《长城》《天涯》《山花》《延河》等顶尖杂志主编的智慧交锋,仿佛在思想的星河中穿行,每一束光芒都直抵灵魂深处。

《长城》主编李秀龙以“文学是生命的延伸”为牵引,开启对人性与心灵的叩问。他强调,文学必须直面“人类的永恒寻求”,即便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亦需坚守对生命真相的书写——非浮光掠影的真实,而是穿透表象的深刻。当AI重塑世界,文学更应成为“人的气息温度”的守护者,如《延河》杂志副主编弋舟的呐喊:“陈忠实先生说‘文学依然神圣!’,当今社会,我想再加一个字,‘人’的文学依然神圣!”这恰恰是对精神价值的一份捍卫,恰似暗夜中的灯塔,刺破层层迷雾。

《天涯》主编林森敏锐捕捉到“地方性写作的崛起”,从快递员的人生到素人笔下的烟火,文学正从精英殿堂走向广阔大地。然而,他亦警醒:当“杂志卖不出去”成为现实,手机阅读的碎片化正侵蚀着思想深度。与之呼应,《山花》主编李寂荡犀利指出,中国作家常回避“生命的冲击与力量”,我们就需要在现实主义之外,探索“审美的向度”与“非常态书写”,让文学成为刺破时代精神困境的利刃。李寂荡指出:阅读是写作之母。可当下的人,读不了多少东西,都在看网络、刷抖音,在被动地投喂,人云亦云,某一天,我们成了AI的外挂,正在普遍地愚蠢化却全然不知。不妨去读一下《喧哗与骚动》《聊斋志异》,可能对写作会有一定帮助。

李寂荡以“细节与纵深”为题,揭示文学创作的本真。他呼吁“放下身段”,不需要虚情假意,尽量少用文艺腔,少一点说明,多一点刻画,像写书信、日记般直抵生命本真——那些被隐藏的“恐惧、焦虑、不安”,恰是文学最珍贵的矿藏。而李秀龙对“艺术品质”的剖析更令人动容: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巴金的《家》《春》《秋》,从铁凝的《风度》,到刘庆邦的《泡澡》,告诉大家,真正伟大的作品,必定是“心灵的历史”,在“卑微中的高贵”里,照见人类共通的苦难与尊严。李秀龙的观点是,尽量做到:语言的自然,情节的自然,情感的自然;语言的细腻,情节的细腻,情感的细腻。

当被问及“人类为何需要艺术”,李寂荡主编的答案如钟声回荡:“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文学的价值不在功利,而在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对精神荒原的灌溉。正如韩国作家韩江以残酷人性摘得诺奖,文学必须勇敢触碰“人性最惨烈之处”,在审美的彼岸,完成对灵魂的救赎,毕竟,文学一定是会设及到非常惨烈的东西。

总之,这场盛宴,是思想的交锋,更是精神的回归。当弋舟紧抱时代痛苦疾呼“剧烈的痛苦亦是价值”,当林森断言“人人皆可为文学”的民主化浪潮袭来时,我们看到:文学从未消亡,它正以更坚韧的姿态,在AI的冲击下,为人类保留最后一片“人的疆域”。主持人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要正确对待AI,如果人一生下来,就给人安一个芯片,那只能是机器狗,就不是人,更不叫人生。愿我们如蚌壳孕育珍珠,在时代的刺激中,淬炼出照亮未来的文字之光。

作者简介:伏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等。作品在全国报刊发表,荣获全国散文书籍类一等奖,第二届世界华文奖,金凤凰诗歌奖、全国首届诗电影十佳诗歌创作奖、国务院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

来源:海外品牌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