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30日,山城重庆像个大蒸笼。特园的青石板路上蒸腾着热气,张澜站在二门口,银白胡须被汗水浸湿。这位74岁的民盟主席,正踮脚望向巷子尽头。他身后的门楣上,冯玉祥手书的“民主之家”匾额在烈日下泛着光。
张澜为何断言毛泽东必赢?1945年重庆谈判的那个细节,让蒋介石输得明明白白
1945年8月30日,山城重庆像个大蒸笼。特园的青石板路上蒸腾着热气,张澜站在二门口,银白胡须被汗水浸湿。这位74岁的民盟主席,正踮脚望向巷子尽头。他身后的门楣上,冯玉祥手书的“民主之家”匾额在烈日下泛着光。
三点整,一辆黑色轿车拐进巷子。车门打开,毛泽东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热浪中。他身着灰布长衫,头戴考克帽,笑容满面地握住张澜的手:“表老,让您久等了。”张澜注意到,毛泽东的袖口磨得发白,布鞋上沾着尘土,全无国民党高官的派头。
两人在卧室落座后,张澜压低声音说:“蒋先生演的是鸿门宴,毛先生可要当心。”毛泽东听罢朗声大笑:“我们就来个假戏真做,让全国老百姓当观众。”他从口袋里掏出《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逐条解释和平建国主张,手指在纸页上划出清晰的纹路。张澜发现,毛泽东的指甲缝里还留着延安黄土的痕迹。
谈到解放区时,毛泽东如数家珍:“边区实行三三制,老百姓选村长,减租减息后亩产增了三成。”他掏出怀表,对着阳光展示后盖内侧的陕北地图,那是警卫员用钢笔手绘的。张澜凑近细看,发现延河的支流都用红笔标出,墨迹深浅不一,显然是反复修改过的。
当毛泽东起身告辞时,张澜送他到二门。阳光穿过夹竹桃的枝叶,在毛泽东的长衫上投下斑驳光影。张澜忽然注意到,毛泽东的鞋底磨出了洞,大脚趾处的布微微外翻。这个细节让他心头一震——堂堂中共领袖,竟穿着补丁衣服来谈判。
当晚,张澜在灯下对鲜英说:“蒋委员长出门必穿呢子军服,皮鞋擦得能照见人影。可毛润之穿着补丁布鞋,心里装的却是天下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道理千古不变。”他捋着胡须,目光透过窗户望向繁星满天的夜空:“蒋先生输的不是谈判,是人心啊。”
三天后,毛泽东再次来到特园。他握着张澜的手说:“表老的公开信写得好,把谈判内容摊在阳光下,蒋介石就没法抵赖了。”张澜看着毛泽东坚定的眼神,想起初次见面时的补丁布鞋,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
9月18日,张澜的《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刊登在《新民报》头版。他在信中直言:“民主不是口号,是让百姓吃饱穿暖的实在事。”这封信像一颗惊雷,炸开了重庆的沉闷空气。百姓们传阅着报纸,纷纷议论:“共产党的领袖穿补丁鞋,国民党的高官却把金条往美国运。”
10月10日,《双十协定》签订的消息传来。张澜站在特园门口,看着毛泽东乘车离去的背影,对身边的沈钧儒说:“润之先生这趟重庆之行,不是来谈判的,是来播撒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已经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了。”
历史最终印证了张澜的预言。三年后,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时,远在四川的张澜抚摸着报纸上的开国大典照片,喃喃自语:“布鞋踏破千层浪,民心汇聚万钧力。润之先生,你做到了。”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