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恨不得现在就去影视飓风加班!”——当潘天鸿在公司群里甩出“每人一台iPhone 17 Pro Max,实习生也有份”的截图时,微博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柠檬精养殖基地。这已经是这家公司第4年干这事了:2022年iPhone 14 Pro,2023年15 Pro
“我恨不得现在就去影视飓风加班!”——当潘天鸿在公司群里甩出“每人一台iPhone 17 Pro Max,实习生也有份”的截图时,微博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柠檬精养殖基地。这已经是这家公司第4年干这事了:2022年iPhone 14 Pro,2023年15 Pro,2024年16 Pro,今年直接拉满17 Pro Max,154号人,按最低配9999元算,150多万砸下去眼都不眨。网友们一边刷着“别人家的公司”,一边默默点开自己的工资条——哦豁,这个月的“窝囊费”刚好够买个手机壳。
但先别急着把键盘敲出火星子。你以为影视飓风是慈善家?还是潘老板家里有矿?醒醒,这150万的“苹果税”,本质上是一笔稳赚不赔的“职场情感投资”,而我们这些喊着“羡慕”的打工人,不过是心甘情愿为这场“福利秀”买单的观众。
影视飓风是干什么的?B站1203万粉丝的头部影视自媒体,抖音670万,微博167万,2024年B站百大UP主,2023年最高人气奖——说白了,这是一家靠“人设”吃饭的公司。你以为潘天鸿在群里发福利是内部通知?错了,这分明是给全网看的“品牌宣传片”。
每年苹果发布会当天送手机,时间点卡得比春晚零点报时还准。你想啊,9月10日苹果开发布会,全网都在讨论iPhone 17,影视飓风“蹭”的不是热点,是把自己变成了热点。去年送iPhone 16 Pro时加送Apple Watch Series 10,今年虽然还没官宣“加码”,但光“连续四年”这四个字,就足够让#影视飓风送员工新款iPhone#的词条冲上热搜——要知道,现在买个热搜位动辄几十万,150万换一个自带讨论度、还能引发“打工人共鸣”的热搜,性价比高到离谱。
更绝的是“员工福利”这个人设。比起那些天天喊“兄弟姐妹们一起奋斗”的老板,潘天鸿直接甩真金白银:“我对员工好不好?看手机就知道。”这种“实在人”形象,比拍100期“公司日常vlog”都管用。粉丝会觉得:“连员工都这么宠的公司,内容肯定差不了!”路人会好奇:“这公司到底什么来头?”一来二去,品牌曝光有了,粉丝粘性有了,潜在客户也记住了——这哪里是发福利?分明是用150万买了个“宠员工”的超级IP,血赚不亏。
有人算了笔账:154人×9999元=153.9846万,四舍五入154万。这笔钱对小公司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影视飓风这种头部自媒体呢?我们来扒扒它的“家底”:B站1203万粉丝,按自媒体行业“万粉月收入5000-2万”的中位数算,光B站广告、商单、直播带货的收入就够养活整个团队。更别说它还有抖音670万、微博167万粉丝的“流量矩阵”,随便接个影视器材推广,可能就把这154万赚回来了。
而且,影视飓风的员工拿iPhone 17 Pro Max,真的只是“福利”吗?别忘了,这是家做影视内容的公司,员工拍视频、剪片子、处理4K素材,需要高性能设备。iPhone 17 Pro Max的A19 Pro芯片、超视网膜XDR显示屏、ProRes视频拍摄功能,对他们来说是“生产工具”——与其让员工自己掏钱买设备,不如公司统一采购,既提升工作效率,又能当福利发,一举两得。就像餐厅老板给厨师配好刀,理发店老板给Tony老师配好剪刀,本质上是“生产资料投资”,只是苹果手机刚好长了张“奢侈品”的脸,让人忘了它的“工具属性”。
更聪明的是“可自选型号”的操作。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顶配Pro Max,有人可能想要轻便的iPhone Air(今年苹果新出的5.6毫米超薄机型),有人可能更爱iPhone 17标准版(256GB起售价5999元,比去年便宜1000)。让员工自选,既避免了“浪费”(比如实习生用不上Pro Max),又显得公司“人性化”——你看,连福利都尊重你的喜好,这样的公司谁不爱?
网友说“恨不得去加班”,真的是馋那台iPhone吗?未必。现在月薪过万的打工人不少,咬咬牙也能买得起iPhone 17 Pro Max,但为什么大家还是羡慕?因为我们缺的不是手机,是“被公司当回事”的感觉。
你想想,多少公司的“福利”是这样的:年会抽个“一等奖——全年带薪休假3天”(老板:中了也别想休);节假日发“暖心大礼包”——两箱快过期的粽子/月饼(成本50块,还要员工发朋友圈“感恩公司”);升职加薪时说“年轻人要多吃苦”(然后把你当驴使)。对比之下,影视飓风直接说:“我知道你们想要最新款手机,喏,拿去。”这种“不画饼、不PUA、直接上干货”的态度,戳中了打工人最朴素的需求:被看见,被尊重。
但这里有个“福利幻觉”:我们羡慕的是“影视飓风式福利”,但多数公司连“影视飓风式成本”都掏不起。小公司老板可能会说:“我也想发iPhone啊,但我总共才5个员工,发一次就破产了!”这就是职场福利的“马太效应”:越有钱的公司,越敢发福利,员工越卖命,公司越赚钱,然后发更多福利;越没钱的公司,越不敢发福利,员工越摸鱼,公司越难赚钱,最后只能靠“画饼”续命。影视飓风能连续四年送手机,本质是它已经站在了“金字塔尖”,而我们多数人,还在塔底仰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影视飓风不送华为、不送小米,偏偏每年雷打不动送苹果?答案很简单:苹果是“职场硬通货”。
首先,苹果手机是“身份符号”。哪怕你用不惯iOS系统,看到别人拿iPhone Pro Max,也会默认“这人混得不错”。影视飓风送苹果,等于给员工发了个“高端身份牌”,员工拿着手机出去,别人会说:“哇,你们公司福利这么好?”——这种“面子”,比发2000块现金更让员工有成就感。
其次,苹果的“保值率”高。就算员工用腻了,二手市场一卖,还能回血不少。不像有些公司发的“定制保温杯”“logo卫衣”,除了堆在角落积灰,毫无价值。
最重要的是“仪式感”。每年苹果秋季发布会像“科技春晚”,全网都在关注新款iPhone。影视飓风选在发布会当天发手机,等于把“送福利”和“科技盛事”绑定,让这件事有了“年度期待感”。员工会盼着:“今年苹果会出什么新功能?公司会不会又有惊喜?”这种“期待感”,比一次性发10万块更能增强员工对公司的“情感连接”。
当我们在微博上喊“求内推”时,有些老板可能正在公司群里转发影视飓风的新闻:“看看人家公司,员工多有干劲!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团队精神’!”——然后转头告诉你:“这个月业绩不达标,大家自愿加班,加班费?那是什么东西?”
这就是最扎心的真相:影视飓风的150万福利,成了某些老板的“职场PUA新教材”。他们不会告诉你“影视飓风年入千万才敢这么发”,只会说“人家员工愿意为公司拼命,你们怎么就知道抱怨?”他们不会给你买iPhone,只会给你画更大的饼:“等公司上市了,每人分套房!”(前提是你能活到公司上市那天)。
更讽刺的是,我们一边骂着“老板画饼”,一边又忍不住羡慕影视飓风的员工——因为我们心里清楚:哪怕是“画饼”,也比连“饼”都懒得画的公司强。就像有人说的:“现在打工人的要求已经低到‘不欠薪就算好公司’了,能发iPhone的,简直是‘神仙公司’。”
影视飓风连续四年送iPhone,与其说是“宠员工”,不如说是“职场福利的顶配版示范”。它告诉我们:好的福利不是“施舍”,是“投资”;不是“惊喜”,是“传统”;不是“老板心情好”,是“公司能赚钱”。
但我们不必因此焦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影视飓风,也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靠“送手机”来立人设。对打工人来说,比起羡慕别人的iPhone,不如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想要“被重视”的感觉?还是想要“能赚钱”的能力?是想要“好福利”的公司?还是想要“能成长”的平台?
最后问个扎心的问题:如果你的公司现在说“送你iPhone 17 Pro Max,但每天要多加班2小时”,你愿意吗?——评论区告诉我你的答案,但别着急回答,先想想:你现在的“窝囊费”,配得上你的“加班时长”吗?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