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关于推广“共享教师”师资配置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推广“共享教师”师资配置机制改革。嘉兴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新学期共有490名教师加入“共享教师”队伍。
今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关于推广“共享教师”师资配置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推广“共享教师”师资配置机制改革。嘉兴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新学期共有490名教师加入“共享教师”队伍。
所谓“共享教师”,其核心是“一师多校”模式,主要针对四方面共享需求:农村学校及小规模学校音乐、体育、美术、信息科学教师结构性短缺,因教师产假、长病假、突发性流失等原因出现的阶段性教师短缺,部分农村学校、小规模学校以及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养断层等突出情况,校内师资在传统艺术、特色技能等方面不足。通过区域统筹、动态调配,实现紧缺学科教师和名优教师跨校执教,最大限度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
事实上,嘉兴在2010年就已开始“共享教师”的初步探索。“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三名工作坊”项目、集团化办学等机制,均致力于打破校际壁垒,推动教师从“学校人”走向“系统人”。多年下来,教师、校长跨校交流已成为嘉兴教育生态中的常态。
如今,“一师多校”的共享机制究竟如何运行?跨校执教的教师又面临哪些现实挑战?“共享教师”是否能真正弥补师资短板?
一名教师,两所学校
每周四上午,平湖市新埭中学政教主任、音乐教师陆健都要提早一些到学校。
他迅速处理好当日的行政工作,然后驾车30分钟到达平湖市新仓中学。在那里,四个班的音乐课教学工作正等待着他。
每周的跨校奔波,成为陆健上一学年的工作常态。新仓中学原有的两位专职音乐教师先后因个人原因调离,导致学校一时没有了音乐教师。经两校协商,并报请教育局统筹,陆健成了新埭中学和新仓中学的“共享教师”,每周固定一天赴新仓中学集中授课。
尽管跨校授课增加了工作量,但在陆健看来,这一切很有意义。“孩子们不能因为没有老师就失去上音乐课的机会。我带着新仓中学的学生排练节目、准备比赛,看见他们的进步,我觉得自己跑这一趟也值得。”
同样,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新篁校区也呼唤着优质师资的到来。凤桥镇中心小学新篁校区地处偏远,从嘉兴市区驱车前往学校,即便走高速也要30多分钟。目前该校共有28名教师,承担着13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地理位置的劣势,让学校面临着优秀师资短缺的困境。
为从根本上纾困,嘉兴将“共享教师”机制作为区域性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采用协调教师跨校走教、集团校内教师流动、学科基地辐射授课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盘活现有师资。
“共享来的老师不仅补上了缺口,还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动了我们本校老师的专业成长。”校长缪建峰说。在共享机制之下,凤桥镇中心小学新篁校区迎来了2位“共享教师”,他们是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和南湖区学科带头人。缪建峰非常支持校际教师交流,他也积极推动本校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培训。“我们打开校门,既要迎进来‘活水’,也要送出去‘新苗’,这一迎一送之间,教育的格局就活了。”
“共享教师”的n种可能
走教、送教、支教⋯⋯在嘉兴,“共享教师”可以有各种可能性。
与陆健每周奔赴的走教形式不同,桐乡市濮院镇茅盾实验小学美术教师严凤河的共享课堂,就开在学校的直播教室里。
2022年起,桐乡市教育局研发推出“桐艺云校”智能平台,依托30位市级名师组建“客座名师团”,以线上直播+线下助教的方式,乡村较小规模的学校提供系统性的艺术类课程支持。
作为“客座名师团”成员,严凤河与其他教师一起,开发适配浙美版教材的线上课程1896节,覆盖小学全学段美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严凤河所结对的桐乡市石门镇羔羊中心小学和桐乡市东方学校,均缺少专职美术教师,原先部分课程由全科教师代课。“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单元,比如国画、艺术装置设计,老师们普遍反映难以胜任。”严凤河说,“现在这些‘硬骨头’由我们线上主讲,线下老师负责组织课堂、辅导实践,实现了‘双师一班’。”
严凤河坦言,一开始她对直播教学并不熟悉,设备使用、镜头互动、线上点评作业,都是新课题。但一个学期下来,她已熟练掌握多屏互动、在线示范等技术,“孩子们的作品越来越好,线下老师也逐渐学会了怎么上美术课,这是我们最欣慰的。”截至目前,“桐艺云校”智能平台项目覆盖桐乡市16所乡村学校、176个班级,累计开展线上艺术课2320节,惠及学生1.5万余人,乡村艺术课开课率从57%跃升至100%。
除了课程共享,师资培养也在共享中悄然发生。
秀洲区新塍镇中学英语教师顾卫华,是嘉兴市首位初中英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十余年来,她参与各类共享教学项目,培育薄弱学校师资50余人。近年来,她多次担任市、区级“三名工作坊”主持人及名师工作室导师,专注培养英语教师。
“我会一节课、一节课地去帮他们磨,教案怎么设计、提问如何分层、作业怎样有效反馈,每个环节都要抠细节。”顾卫华表示,她不仅示范教学,还创造机会让徒弟们公开授课、参与评比,“为他们创造走出去的机会。”
三年来,她主持的“三名工作坊”为洪合镇中学培养出多位区级英语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该校英语教研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共享的本质是资源的流动,更是人的成长。”顾卫华认为,在师资共享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谁是固定的“输出者”,大家都在被启发、被丰富。
持续“生长”的共享机制
尽管“共享教师”机制在优化区域师资配置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可持续性仍面临现实考验。最直接的问题便是跨校授课是否变相增加了教师负担。
“说不累是假的,尤其是刚开始,每周都感觉忙了不少。”陆健坦言,“但各方面保障比较到位,加上自己心态调整,慢慢也就适应了。”
为减轻教师后顾之忧,嘉兴市及下辖各县(市、区)均出台了配套政策。在市级层面,明确将“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的必要条件。
而各县(市、区)也给予了不同的激励政策。桐乡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艺术互联网学校美育共同体行动方案》等10项制度,建立支教积分制、课务减免、考核奖励三重机制,积分达标可折算下乡支教经历,绑定教研参与度与考核晋升,有效提升了共享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海盐县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除实行本身的绩效工资之外,在政策上还可享受农村教师额外的待遇,例如浮动一级薪级工资、享受农村任教津贴、享受农村教师特岗津贴等。同时,城区学校名师、名校长去农村学校支教,还可享受名师、名校长科研津贴上浮25%。南湖区也为“共享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补贴。
在多项政策的激励与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选择成为“共享教师”中的一员。不少教师甚至“排队”申请前往乡村学校交流,他们将城乡之间的流动,视为一次跳出舒适圈、拓展教学边界的珍贵契机,一场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难得机遇。
与此同时,共享机制也在不断拓宽外延。越来越多的非传统教育者加入“共享教师”队伍,如返聘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体育教练、行业专家等,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兴趣培养与特长发展需要。
退休近十年的体育教师朱伟建,被返聘为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秦山小学跳绳队的专职教练。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屡屡在省、市花样跳绳比赛中摘金夺银。“花样跳绳是我们学校的金字招牌,我要把这个特色继续保持下去。”他说,“孩子们有潜力,我就有动力。”
在嘉善县,非遗盘扣传承人彭利华则把非遗带进校园。每周,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大舜小学的选修课堂中,教孩子们学习盘扣制作。“孩子们手巧,悟性也好,一些基础的盘扣能做得有模有样。”她欣慰地说,“老祖宗的手艺,就这样传下去了。”
共享机制的持续“生长”,既离不开政策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亟需激发社会力量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当制度的引领与民间的热情相互滋养,这场关乎未来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走向全民共建、成果共享的良性生态。
“共享教师”的出现,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一时的师资短缺。它本质上是一场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改革,是从“单位所有”到“区域共享”的理念转变,也是从“静态割裂”到“动态均衡”的制度创新。
嘉兴在“共享教师”领域的实践表明,共享机制要真正落地生根,需具备三个基础:有可共享之资,即一个区域内部需具备一定数量的优质师资,否则共享将是无源之水;有愿共享之师,需通过制度激励和精神动员,让教师认可跨校授业的专业价值与人生意义;有善共享之制,包括精细的调度程序、合理的报酬体系、专业的质量评估等内容。
当前“共享教师”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挑战也不容忽视:教师跨校授课的时间成本、线上教学场景中的师生互动效能、不同学校文化融合等问题,均需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但从长远看,“共享教师”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更是未来学校形态演进的重要尝试。它打破了传统的校园围墙,让教育变得更开放、更多元、更富有弹性。
真正的教育共享,从来不是简单的“拆东墙补西墙”,而是通过资源流动和价值再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照亮每一个可能的未来。
初审:褚海峰、朱轶沛复审:蒋培丽、郭保林
终审:张燕霞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