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做了12年教育热点内容,见过3000多个家庭的学习困境,直到上周遇到11岁的小宇,才真正懂了:**让孩子对学习“欲罢不能”,从来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把“学习”变成了他“。
我做了12年教育热点内容,见过3000多个家庭的学习困境,直到上周遇到11岁的小宇,才真正懂了:**让孩子对学习“欲罢不能”,从来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把“学习”变成了他“。
上周三傍晚,我在小区楼下碰到小宇妈妈,她拽着我往家里走,手还在抖:“您快看看,这孩子昨天晚上10点还在客厅做数学题,说‘妈妈,我觉得解方程像破案,越做越想知道下一题的答案’!”
我跟着进了门,小宇正趴在茶几上写作业,作业本上画满了线段图,旁边堆着他自己做的“侦探徽章”——这是他妈妈给他设计的“闯关奖励”。谁能想到,三个月前,这个孩子还把作业藏在沙发底下,哭着说“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小宇的转变不是偶然。他妈妈后来跟我说,她花了一个月时间,把我之前讲的“游戏化学习”“自主感培养”变成了具体的方法,每天一点点改。比如,原来让小宇“期末考90分”,他觉得“根本不可能”,
后来妈妈把目标拆成“每天做5道计算题,连续3天全对,就能解锁‘侦探任务’(比如帮妈妈算超市打折后的价格)”;原来让小宇“背英语单词”,他觉得“太无聊”,
后来妈妈让他当“小老师”,教奶奶读英语儿歌,小宇为了“教好奶奶”,自己先把单词背得滚瓜烂熟;原来夸小宇“你真聪明”,现在改成“你刚才用了两种方法试这道题,还画了线段图,这种坚持比答案更厉害”……
我把小宇妈妈的方法整理成了5条,结合我这12年的经验,加了一些心理学和真实案例的支撑,其实所有能让孩子“上瘾”的学习方法,都符合“人性的需求”——人天生喜欢“自主、胜任、有意义”的事,学习也不例外。
1)装个“游戏引擎”:把大目标拆成“能咬动的小关卡”
游戏为什么让人上瘾?因为“即时反馈+可达成的目标”。比如《王者荣耀》里,你打一把就能升星,攒够碎片就能换皮肤,每一步都有“看得见的进步”。学习也一样,把“遥远的大目标”变成“每天能完成的小任务”,再给个“即时奖励”,孩子就会像玩游戏一样停不下来。
小宇是:把“期末数学考90分”拆成“每天做5道计算题(难度从易到难),连续3天全对,就能获得‘侦探徽章’,集满5个徽章,可以选一个周末去做‘侦探任务’(比如帮爸爸查“汽车油耗为什么变高了”)”。
这种“小步前进+即时奖励”的模式,让小宇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在攒‘侦探积分’”,反而主动想多做几道题。
我之前采访过一个小学老师,她用类似的方法让全班同学爱上了写作文:把“写一篇500字作文”拆成“每天写100字的‘日记片段’(比如“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和同学玩了什么游戏”)作文小达人”称号,还能把片段贴在教室后面的“作文墙”上。
结果,原来最怕写作文的孩子,居然主动写了1000字的“家庭趣事”。
2. )让孩子当“小学”变成“我要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最有效的学习,是把新知识教给别人。”因为当你要教别人的时候,你必须把知识“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还要想“怎么让别人听懂”,这个过程会倒逼你更深入地学习。
小宇的例子就是这样:他妈妈让他教奶奶读英语儿歌,小宇为了“教好奶奶”,自己先把“apple”“banana”这些单词背得滚瓜烂熟,还查了“怎么读更标准”。后来奶奶学会了,逢人就夸“我们家小宇是英语老师”,小宇听了特别骄傲,反而主动要求“明天教奶奶新的儿歌”。
我之前在视频里讲过一个案例:一个妈妈让上三年级的孩子教她做“科学实验”(比如“怎么让鸡蛋浮起来”),孩子为了“教妈妈”,自己先查了资料,做了三次实验,最后成功了“那天晚上,他兴奋得睡不着,说‘妈妈,原来科学这么好玩’!”
3.) 用“具体表扬”代替“泛泛夸奖”:给学习加“情绪buff”
很多家长喜欢夸孩子“你真聪明”“你真厉害”,但其实泛泛的夸奖会让孩子失去“努力的动力”——他会觉得“我是因为聪明才做好的,不是因为努力”,万一以后遇到难的题,他会想“我肯定做不好,因为我不够它会让孩子知道“我是因为什么做好的”,
比如小宇做对了一道难题,妈妈说:“你刚才用了两种方法试这道题,还画了线段图,这种坚持厉害!”小宇会记住“坚持和方法”,下次遇到难题,他会想“我再试一次,用上次的方法”。
我之前看了一个研究,说“具体表扬”能让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提升3倍——就是那种“我能通过努力变得更好”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正是孩子“欲罢不能”的关键。
4. )把学习“链接生活”:让课本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没用”,因为他们没看到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比如“学数学有什么用?”“学英语有什么用?”如果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考试”,那他肯定不会喜欢;但如果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帮妈妈解决问题”,那他会主动学。
小宇妈妈的做法是:让小宇用“百分数”帮妈妈算“超市打折后的价格”(比如“原价100元的衣服,打8折,多少钱?”),用“作文”写“家庭旅行计划书”(比如“我们要去北京,需要多少钱?怎么安排行程?”),
用“英语”给远方的姑姑写“生日卡片”(比如“Happy birthday! I love you!”)。小宇说:“原来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帮妈妈做事情!”
我之前采访过一个爸爸,他让上五年级的孩子用“物理知识”帮他修“坏了的台灯”(比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孩子为了“修好台灯”,自己查了资料,还问了老师。后来台灯修好了,爸爸说:“多亏你,我们家又有台灯用了!”孩子说:“原来物理这么有用,我以后要学更多!”
5. )给学习留“空白”:别把孩子的时间现在很多家长的做法是:
“孩子写完作业,赶紧去读英语;读完英语,去做数学题;做完数学题,去练钢琴……”孩子的时间被填得满满的,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反而会讨厌学习。
小宇妈妈的做法是:每天留1小时让小宇自己安排——“你可以做手工,可以看书,也可以做额外的题,只要你喜欢”。结果,小宇有时候会用这1小时做手工,有时候会做额外的数学题(解方程像破案”)。妈妈说:“原来给孩子留一点‘自主时间’,他反而更愿意学。”
心理学里有个“认知负荷理论”,说“人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如果孩子的时间被填满,大脑会“过载”,反而学不进去。给孩子留一点“空白”,让他的大脑“休息”,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
我做了12年教育内容,见过太多家长用“逼”的方式让孩子学习:“你必须考100分!”“你必须上补习班!”“你必须做完作业才能玩!”结果呢?孩子要么反抗(比如厌学),要么妥协(比如变成“学习机器”,没有自己的想法)。
而小宇的故事让我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推着孩子走”,而是“让孩子自己想走”。当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了“自主感”(我能自己选做胜任感”(我能做好)、“归属感”(我做的事能帮到别人),他自然会对学习“欲罢不能”。
就像小宇说的:“原来学习不是妈妈让我做的事,是我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它能让我当‘侦探’,能帮妈妈做事情,能教奶奶读英语,还能获得表扬。”
我经常说:“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家长‘培养’出来的。”你用“逼”的方式,孩子会讨厌学习;你用“设计”的方式,孩子会爱上学习。
小宇的妈妈说:“我之前以为‘严格要求’就是好的,后来才知道,严格不等于压迫,真正的严格是‘有边界的自由’——比如规定‘每天必须做1小时作业’,但‘做什么作业’让孩子自己选;比如‘必须完成作业才能玩’,但‘玩什么’让孩子自己选。”
我想问问你:你家孩子有没有过“主动想学”的时刻?当时你做对了什么? 是让他当“小老师”?还是把学习“链接生活”?还是用了“具体表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一起帮更多孩子爱上学习。
因为,让孩子对学习“欲罢不能”,不是“奇迹”,而是“方法”——只要你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学习变成他。
来源:火龙果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