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SIC龙头瑞芯微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90%,实力不凡。晶晨科技净利润增速虽接近40%,但与瑞芯微相较依旧有些逊色。全志科技2025上半年净利润仅有1.61亿元,与前两家有不小差距。
中报季落幕,海外博通、英伟达等AI科技巨头业绩大增时,国内不少公司也在悄悄发力。
ASIC龙头瑞芯微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90%,实力不凡。晶晨科技净利润增速虽接近40%,但与瑞芯微相较依旧有些逊色。全志科技2025上半年净利润仅有1.61亿元,与前两家有不小差距。
三家ASIC公司中,瑞芯微拿下营收增速与净利润增速双料第一,公司究竟做对了什么一举突出重围?多年前与瑞芯微处在同一起跑线的全志科技,为何渐渐乏力?
国内端侧AI之争,已悄然开启。
一、晶晨股份
其实,这三家公司均是fabless无晶圆芯片设计厂,具备多种自研IP和NPU芯片,产品覆盖机器人、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
但细看下来,各公司产品主要应用场景、芯片参数和技术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
晶晨股份音视频解码技术国内领先,是国内智能机顶盒芯片龙头厂商。公司面向运营商市场的S系列产品,获得奈飞、谷歌、亚马逊等多个流媒体系统认证,应用于移动、联通、电信国内三大运营商巨头中。
不仅如此,晶晨股份8K芯片S928X,在国内所有运营商招标中,囊括了全部市场份额。
此外公司A系列SoC芯片最高支持5Tops神经网络处理器,通过谷歌EDLA生态认证,已应用于海信、三星、小米、TCL、宇树科技等众多知名客户终端产品中。
据公司中报显示,在消费电子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单2025年第二季度,晶晨股份芯片总出货量接近5千万颗,销售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且晶晨股份芯片制程工艺要领先一些,公司6nm芯片在2024下半年已商用上市,2025上半年累计销量超400万颗,全年销量有望突破千万颗。
二、瑞芯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研发是科技公司“做大做强”的发动机。
瑞芯微知识产权数目是这三家公司中最多的,截至2025上半年公司知识产权累计申请数为1681个,获得数为1072个,明显高出晶晨股份与全志科技。
汽车电子和具身智能成为端侧AI的高端战场。
瑞芯微正是国内ASIC公司中为数不多的在这两个领域都拿下关键客户的企业。
2025年4月瑞芯微出席广汽合作日,双方在现场完成了“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共建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双方已经合作开发、量产多款座舱产品,且落地多款热销车型。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新车型搭载RK3588M上市。
此外,公司已经跟宇树科技达成合作,芯片方案应用于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产品中。
另一边,瑞芯微出手实施RK3688M的研发,预计制程工艺可提升到5nm节点。公司营收实现高速增长,旗舰系列芯片功不可没,RK3688M接棒RK3588M,汽车电子和机器人的更深领域正等待瑞芯微开拓。
旗舰芯片入主高端市场,公司盈利能力自然节节攀升。
2024年底瑞芯微尚以37.59%的毛利率微弱领先于晶晨股份。但进入2025年后,公司盈利能力“一路开挂”,一季度毛利率提升至40.95%,2025上半年瑞芯微毛利率已攀升至42.29%,拉开与晶晨股份和全志科技的差距。
毛利率提升的同时,瑞芯微净利率表现也没话说。
要知道2023年以前,三家公司净利率还未分出胜负打得难解难分。到了2025上半年,瑞芯微净利率高达25.96%,与晶晨股份(14.82%)和全志科技(12.05%)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研发决定技术、技术推动需求。2024年来瑞芯微业绩表现和盈利能力的双重增长,研发作用功不可没。
三、全志科技
与前两家公司相比,全志科技似乎慢了一拍。
全志科技的客户范围同样很广泛,从小米、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到美的、海尔这种白电巨头再到长安、一汽、上汽、吉利等大型车企。产品应用领域触及智能家居、智能音响、新能源汽车等多场景。
而从车规级芯片实际应用来看,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继续推动T527V前装定点项目方案落地,以及芯片方案在前装智能驾驶领域的量产。虽然公司在AR-HUD、全数字仪表、智能座舱领域有不少技术储备,但实际进度而言要稍慢一些。
毕竟晶晨股份车载级方案2023年已落地放量,瑞芯微RK3588M自2024年来也应用在不少车型中。
另外,全志科技新一代高端产品A733可提供的AI推理算力为3Tops,瑞芯微自研NPU可提供算力区间在2-6Tops范围内,后者性能更强悍一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9年瑞芯微(14.08亿)与全志科技(14.63亿)营收规模还不相上下,2019年后瑞芯微不仅慢慢拉开与全志科技在营收规模上的差距,两者净利润水平更是差了一大截。
瑞芯微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推出新一代端侧算力协处理器RK182X,可作为机器人小脑中枢完成多模态感知与推理决策等任务。同时,全志科技AI机器人芯片MR536也在联动国内外机器人客户。
双方较量还在继续,只是瑞芯微已悄无声息占了上风。
最后,总结一下。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进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到软件应用生态层面的转移;算力需求场景也从云端AI计算过渡到端侧智能发展。
当下,ASIC公司群雄逐鹿,瑞芯微凭借汽车电子、机器人双重布局脱颖而出。晶晨股份作为国内音视频解码龙头,在智能机顶盒市场统治力不可动摇。对比之下,全志科技芯片方案在新能源车领域推进稍慢,中高端市场略显乏力,隐隐出现掉队迹象。
来源:浪哥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