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小儿媳妇照顾瘫痪婆婆8年 婆婆去世前拿出存折:全是给你攒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10:05 2

摘要:“没路那会儿,李家媳妇推着婆婆出去晒太阳,轮子陷在泥里走不动,一个人硬是拖出来半里地。”村里卖豆腐的张大姐边切豆腐边说,“那会儿谁不说她傻啊?”

村头那条水泥路是县里去年才修好的。

“没路那会儿,李家媳妇推着婆婆出去晒太阳,轮子陷在泥里走不动,一个人硬是拖出来半里地。”村里卖豆腐的张大姐边切豆腐边说,“那会儿谁不说她傻啊?”

我掏钱的手顿了一下。李家的事,村里人都知道,但真要说起来又没几个人能从头到尾说清楚。

那年春节,村里难得热闹。李家小儿子订婚了。新媳妇叫小芳,县城卫校毕业,在乡镇医院上班,一双眼睛水灵,皮肤白得像碗里的米粥。

李家办酒那天,我借了四条凳子去帮忙。李老太太忙前忙后,满脸笑容,一个劲儿地跟人介绍:“这是我小儿媳妇,护士长呢!”其实小芳只是个普通护士,但在农村,白大褂就是香饽饽,何况还长得好看。

“老太太中意这个儿媳妇啊。”我妈小声道。

“谁家不喜欢医生护士当儿媳妇?”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李家会变成后来那样。

五月的田野,油菜花都谢了。我正在自家地里收麦子,就听见村里喊:“李家老太太摔了,不能动了!”

那一年,小芳刚嫁到李家不到三个月。

乡医院说治不了,县医院查出是脑梗,右边瘫痪,得去市里医院。李老太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花了六七万,家里卖了两头猪还借了一屁股债。出院时,医生说恢复得不太好,右边可能一直都不能动了。

李家人办了出院手续,拖着不说话的李老太往回走。那年夏天特别热,院子里的桑葚掉了一地,空气里全是酸甜的腐烂味。

“大儿媳妇开始嫌弃照顾老人麻烦。”村里一位婶子给我讲,“七月的时候,小芳照顾得多,又要上班,都瘦了一圈。李家大儿子就说二弟媳妇是专业的,理应多照顾。可他们家凭啥啊?”

村里的传言七嘴八舌。

“听说大儿媳妇连尿不湿都不肯多买。”

“那钱不都是老太太的吗?咋就舍不得给老太太花?”

“听说老太太抚恤金那存折,都让大儿子媳妇拿去了。”

村口的榕树下,打牌的老头说李家两个儿子闹起来了。大儿子说小儿子不管,小儿子说分家了各过各的,老人赡养应该平均。

村里人都在看热闹,谁家还没个老人呢?指望医院里那几天就能治好,那是想得太美了。

事情闹僵了,李老太太躺在炕上不说话,家里两个儿媳妇轮流照顾,三天一倒。两个儿子开始计较谁家出的钱多,谁家伺候的时间长。

那年九月,我上街买种子,看见小芳推着轮椅,上面坐着李老太太,去卫生所拿药。

“不用上班啊?”我问。

小芳拢了拢额前的碎发,露出个淡淡的笑:“请假了,下午再去。”

轮椅前挂着一个黑色的尿不湿,刚用过的,水洗过还湿哒哒的。

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李老太脸上已经没什么表情了,更不会像以前一样夸这个小儿媳妇。那双三个月前还乐呵呵的眼睛,现在半睁着,像蒙了一层纱。

日子一点一点过,到了年底,李家的事又闹起来了。大儿子一家说李老太太就一个人,两家轮流照顾太麻烦,应该住到他们家里去,反正他们孩子大了不碍事。但小芳不同意,说老人习惯了住自己家,挪来挪去对身体不好。

谁都看出来,小芳是舍不得婆婆。那两个月老太太在小儿子家,被照顾得皮肤红润了不少,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

全村人的目光都落在李家小儿媳妇身上。

“护士就是不一样,”我妈说,“知道咋照顾人。”

但大家心里也明白,照顾一个瘫痪老人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小芳才二十多岁,眼看着同龄人逛街看电影,她能熬多久?

谁知道,小芳去找了乡卫生院的院长,申请转了夜班,白天照顾婆婆,晚上上班。李老太太从此就住在小儿子家里了。

小芳照顾婆婆的事情,慢慢在村里传开了。

她在李老太大腿上垫了气垫,天天给她翻身擦洗,搭了个小床板,把李老太太的身子垫高,避免褥疮。老太太大小便管不住,小芳就给她用尿不湿,一天换好几次。李老太太的床单被罩,比村里任何一家都干净。

我妈带着我去李家送红薯,亲眼看见小芳给李老太喂饭。老人半瘫着,喂一口吐一口,白粥顺着嘴角流下来。小芳也不急,用小毛巾擦干净,再喂一口。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什么叫耐心。

李老太太卧床一年多后,大儿媳妇来闹了一场。她说老人的抚恤金应该公平分配,不能都给小儿子家用。那张存折里有一万多块钱,是李老太太的命根子。

“那钱不是用来养老的吗?”我妈听完很气愤。

“听说现在都在小芳手里。”

村里人议论纷纷,都等着看好戏——“小媳妇拿了婆婆的钱还能照顾得这么好?”

一个雨天的下午,我去李家借葱。小芳正在给李老太按摩腿脚,一边揉一边细声细气地跟老人家说话:“妈,这个动作疼不疼啊?疼你就眨眨眼睛。”

李老太太的眼睛直直的,像是没听见,又像是听见了不想回应。

“你说她懂不懂啊?”小芳突然问我,眼里泛起一层水光。

“懂。”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只能这么回答。

屋外下着雨,檐角滴答滴答地响。李老太太的被子上放着一本医学杂志,书页卷了边,像是被翻过很多次。

小茶几上放着一个旧保温杯,杯身上的花早就掉光了,但盖子擦得发亮。我知道那是李老太太年轻时的老物件,听我妈说她很宝贝,不让别人动。现在却摆在小芳手边。

两年过去了,李大家儿子夫妻去了上海,说是打工,其实是躲债。留下三个孩子跟爷爷一起生活。李小家里,小芳和丈夫又添了个孩子,是个男孩,但他们没办婚礼,只是请村里人吃了顿饭。

日子一天天过,李老太太的状况也一天天差。她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用眼神交流。但不知怎的,小芳总能明白她的意思。

“妈想上厕所了”,“妈嫌被子重”,“妈想喝水”……

有天晚上值完班,小芳一回家就发现李老太高烧不退,赶紧叫救护车送去医院。医生说是肺炎,情况不好,要住院打抗生素。

“住院没二三万下不来。”邻居王婶子叹气,“听说李家大儿子借了高利贷,这下老太太的病……难咯。”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李家老太太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小芳每天陪床,李家小儿子来回跑,愣是挺了过来。

出院后,李老太太的状况时好时坏。小芳辞掉了医院的工作,找了个离家近的诊所,薪水少了一半,但能照顾老人。

我问过小芳一次,“你这么照顾老太太,累不累啊?”

小芳抬起头来,眼睛里有种奇怪的光彩。“最开始是累的,但习惯了就好。再说了,老人家心里有数,她知道谁对她好。”

那句话不知怎的,让我心里一动。

第五年的冬天,李老太摔倒那天的日子,小芳买了一盆小菊花放在窗台上。李老太的床头多了张二人的合影,是趁老人家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时拍的。照片里,小芳笑得灿烂,李老太虽然面无表情,但眼睛却看着小芳,里面有光。

“照顾这么多年,真是不容易啊。”我娘看着那照片感叹。

村里人不再像最初那样对小芳指指点点,反而逢人就夸。但夸的同时,也会摇头:“一个年轻姑娘,搭上了大好青春啊。”

第七个年头,李老太太的身体越来越差,吃东西也少了。小芳每天煮最软的粥,一勺一勺地喂,有时候喂一小勺,要等十几分钟才能喂下一勺。

这一年,李家的大儿子重新回到村里,终于来看望母亲。他站在床前,看着骨瘦如柴的母亲,眼泪掉了下来,但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他就走了,临走时给了小芳两千块钱。小芳没推辞,直接收下了。她用那钱给婆婆买了一个新床褥和一些营养品。

第八年初夏,李老太太的情况突然恶化。她吃不下东西,呼吸也变得困难。医生说可能挺不过这个夏天了。

我和妈妈去看她,屋子里很凉爽,放着一台小风扇。床头柜上整整齐齐摆着药瓶,墙上贴着用药时间表,全是小芳一笔一画写的。

李老太太半躺在床上,眼睛望着窗外,眼神比以前清明了不少。小芳坐在床边,轻轻帮她按摩手指。老人干枯的手指在小芳白嫩的手掌中,像是秋天的树枝。

那天下午,我们刚走不久,就听说李老太太情况不妙,村里人三三两两往李家赶。

到了李家门口,意外地发现院子里静悄悄的。小芳的丈夫站在门口,眼睛红红的。

“走了?”我妈小声问。

他点点头。

房间里,小芳坐在床前,握着李老太太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李老太太面容安详,嘴角带着一丝微笑,像是睡着了。

李老太的葬礼很简单。李大儿子赶回来主持,但说话做事都很客气,像是在小心翼翼地弥补什么。

葬礼后第三天,李家里来了十几口人,都是亲戚。他们围坐在堂屋里,神色各异。

“妈的遗产得分一分。”李大儿子开口道,但声音不大。

“还有啥遗产?那点抚恤金早就花光了吧?”李小儿子皱眉。

“小芳,那存折呢?”李大儿媳妇问道。

小芳没说话,起身从衣柜深处拿出一个红色塑料袋。里面是一个旧存折,包着一张纸条。

她把存折递给大家看。第一页上整整齐齐写着:“李家二媳妇小芳专用”。翻开里面,赫然是三万二千块钱,最近一笔存入是在两个月前。

纸条上是李老太歪歪扭扭的字迹,应该是在病倒前写的:“这钱是给小芳的,她照顾我这些年,我看在眼里。我的命是她给的,这钱是我这些年一点一点攒下来的,不多,但是我的心意。”

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

“妈每个月的退休金,除了买药,她都偷偷存起来……”小芳终于开口,声音哽咽,“有时候她不让我给她买新衣服,说旧的还能穿,我以为她是怕麻烦……”

李大儿子一家沉默了,半晌,大儿子站起身:“那是妈的心意,该给小芳就给小芳。”

亲戚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都点头。谁也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当初,都说我傻。”送走亲戚后,小芳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自言自语,“现在,我知道不傻。”

我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那存折上的钱,你打算干什么用?”

小芳笑了,阳光下她的脸庞格外柔和:“我想开个小诊所,就在村口。这样可以照顾家里,也能帮村里人看看小病。”

榕树下的老人又开始打牌了,一切如常。只是现在,每当他们聊起李家小媳妇时,语气里多了几分敬意。

村头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远方,夕阳下,那条路变成了金色。有时候,我还能看到小芳推着轮椅的背影,即使轮椅上已经没有人了。

细想想,生活就是这样。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能够计算的金钱,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又无比珍贵的日常陪伴。

就像李老太留给小芳的那本存折,记录的不只是钱,更是八年如一日的深情厚谊,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谢意——“全是给你攒的”。

来源:番茄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