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展丨从“丐版”到“顶配”——游戏道具进化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7:28 1

摘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秉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的宗旨,以创新谋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文化惠民·每周一展

从“丐版”到“顶配”

——游戏道具进化论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秉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的宗旨,以创新谋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本周推荐:

童趣忆旧梦 游戏展新颜

——童年游戏怀旧展

童年游戏就像时光胶囊,

那些道具则是胶囊里的“进化标本”。

从草绳摩擦掌心到钢丝绳甩出残影,

从铁皮小车到碳纤维战车飞舞,

这些玩具的升级之路,

比动画片续集还精彩。

跳绳:

从“草绳抽肉机”到“闪电飞索”

汉代画像砖《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

中的跳绳场景

北宋苏汉臣《童戏图页》中的跳绳场景

2024年全国跳绳联赛(四川成都展)比赛现场

最早的跳绳是不折不扣的“野生”选手,

随便一根草绳,

能甩起来就算合格。

但这玩意儿堪称“飞舞的凶器”:

纤维粗糙像砂纸,

甩快了准保能在光滑的胳膊上摩擦、摩擦,

跳着跳着还会突然散架。

后来人们发现麻线更靠谱,

编成的绳子柔韧性良好,

于是疼感减半,快乐加倍

麻线跳绳便成了“新宠”。

塑料时代一到,

跳绳直接“鸟枪换炮”。

彩色塑料绳轻得像羽毛,

甩起来好比风火轮,

还不怕水,

哪怕是下雨天,

只要不怕淋湿,照样可以愉快地玩耍。

更绝的是钢丝绳,

细得像钓鱼线,

专业选手用它能拉出残影,

跳出“凌波微步”,

看呆当年玩草绳的老顽童。

现在有的智能跳绳还带计数器,

比当年十五、二十地数数贴心多了。

四驱车:

从“铁皮拖拉机”到“赛道闪电侠”

操场上玩四驱车的男孩们

1991年播出的动画《四驱小子》剧照

上世纪90年代的四驱车,

是玩具界的“糙汉代表”。

铁皮车身薄得像饼干盒,

稍一碰撞就会凹个造型,

生锈后更是惨不忍睹,

像刚从泥潭里打捞出来的拖拉机。

那个“弱鸡”马达,

跑起来“嗡嗡”叫,

遇到赛道斜坡就歇菜,

小朋友们还得蹲在旁边吹气助跑。

但别看这车不咋样,

当年可是让全班男生疯狂的存在,

攒半个月早饭钱买配件,

在文具店赛道旁挤得满头汗。

现在的四驱车早已进化成“科技狠活”。

碳纤维车身轻得能浮在水面,

硬度却好比钢铁,

撞多少次都不变形。

马达转速高达每分钟5万转,

“咻——”地就窜出去了。

车身还能贴荧光贴纸,

轮毂可带轴承灯,

晚上开跑,

就像流星划过天际。

毽子:

从“铜钱鸡毛掸”到“五彩风火轮”

清代风俗画集《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之

《踢毽》

铜钱毽子

制作毽子的材料

老祖宗是货真价实的“省钱小能手”,

杀鸡时拔几根尾毛,

找枚铜钱当底座,

用线一绑就是毽子了。

但这玩意儿比较脆皮:

鸡毛容易掉,

踢几下就变成了“三毛流浪记”;

铜钱毕竟是金属,

踢久了脚都能磨破。

后来改用橡胶底座,

鸡毛换成耐用的鹅毛,

踢个一百下也不掉毛,

课间十分钟能踢得满头大汗。

现在的毽子更是颜值爆表。

五彩羽毛染得像彩虹,

有的还插有亮片,

踢起来像拖着小彩旗;

塑料底座设计成流线型,

落地时“啪”的一声特清脆。

竞技用的毽子更夸张,

用尼龙丝代替羽毛,

耐踢度翻倍,

专业选手能把毽子黏在脚上,

玩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弹珠:

从“玻璃蛋儿”到“炫彩能量球”

小朋友在玩弹珠

弹珠联盟赛事

70后、80后玩的弹珠,

是玻璃厂的“边角料产物”。

哪怕是最值钱的“猫眼弹珠”,

也不过是因为生产时不小心混入了

色料,

却被孩子们奉若珍宝。

那时候赢弹珠全靠“土法炮制”:

蹲在泥地上用手指弹,

指甲痛到可以让人怀疑人生,

裤兜也会磨成“网兜”。

但就是这圆滚滚的玻璃球,

能让孩子们在太阳底下蹲一下午,

今天输光了,

明天接着来。

现在的弹珠迭代升级,

高透亮玻璃像水晶球,

里面嵌着镭射片,

在阳光下能折射出彩虹光芒,

这叫“极光弹珠”。

还有“夜光”款,

晚上玩像攥着一把星星,

比当年摸黑找弹珠的小伙伴们

幸福太多。

竞技用弹珠更讲究:

直径精确到毫米,

表面光滑得能当镜子。

现在的小孩子还会玩“电子弹珠台”,

用摇杆控制发射力度,

得分高了会爆灯,

只不过呢,

总似少了蹲在泥地里,

用脏手擦弹珠的快乐。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