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药品从「单一市场」到「全球准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00:26 1

摘要:在全球医药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药品准入已成为连接患者与药物的关键桥梁。药品准入是指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需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评估和审批流程,以确保其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全球医药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药品准入已成为连接患者与药物的关键桥梁。药品准入是指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需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评估和审批流程,以确保其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全球范围内,各国药品准入规则和流程虽存在差异,但核心目标一致,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创新研发、维护市场秩序。药品准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影响药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对于患者而言,药品准入意味着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满足自身的医疗需求。对于药企来说,药品成功准入是其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一步,也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药品准入已成为医药企业战略布局的制高点,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关注。

01

审批鸿沟:

为何同一药物在不同国家情况迥异

一款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基因疗法Zolgensma在美国获批上市后定价212万美元,创下全球最贵药物纪录。然而,直至今日,这款“救命药”仍未进入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默沙东的HPV疫苗被誉为“癌症预防里程碑”,但自2006年在美国上市后,时隔十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同一款药物为何在不同国家情况不同?答案藏在全球药品审批体系的“鸿沟”之中。

全球主要药监机构的审批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美国FDA以“临床价值优先”著称,重点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性评估由市场自行调节。而英国NICE(国家健康与护理卓越研究所)则要求药企同时提交成本效益分析,导致多款抗癌药因“性价比不足”被拒——例如奥拉帕利(卵巢癌药)在英国被限制使用人群。

这种差异直接导致药物上市的时间差。

药企的“市场选择策略”进一步加剧鸿沟。

根据2023年IQVIA数据,一款新药在欧美市场的平均回报率是新兴市场的6倍以上。因此,大部分药企常优先申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再考虑低收入国家。例如吉利德的丙肝药索磷布韦(Sovaldi),2013年在美国上市后,到2015年通过专利授权在印度生产仿制药,定价仅为原研药的1%。

02

破局之道:

从「单一市场」到「全球网络」的协作实验

全球药品准入长期面临市场割裂、监管壁垒与假药泛滥等挑战。传统“单一市场”模式下,药企受限于地域化运营和分散的临床体系,难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例如,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金额超350亿美元,但跨区域团队协作低效、海外临床数据割裂等问题仍制约发展。面对这一困局,构建“全球网络”协作模式成为破局关键。

监管体系的碎片化长期阻碍药品全球流通,主要表现为各国审批标准不一、重复监管程序、供应链复杂化等问题。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通过制定统一的科学和技术指南,推动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市场在药品临床试验、数据提交等环节的协调。例如,ICH的E5指南要求跨国药企提交"桥接研究"数据,减少重复试验,使同一药品在不同地区的审批时间缩短30%以上。

中国与东盟的监管互认协议则更具示范意义。广西药监局与马来西亚、老挝等国签署协议,共建传统药物研究基地和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在药材标准互认方面,双方共同制定三七、肉桂等药材的检测标准,实现跨境免检;在监管人才培训方面,中国为东盟国家提供GMP检查员培训,推动检查标准趋同。这背后是中国将ICH指导原则100%转化,并积极加入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推动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的结果。

03

从患者角度出发:

点亮患者希望之光

从患者视角来看,药品准入最直观的意义在于用药可及性。

在幅员辽阔的非洲大陆,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很多基础疾病药物都难以获取。但近年来,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推动的药品预认证等准入机制提升了药品可及性。例如复星医药的注射用青蒿琥酯(商品名:Argesun),通过WHO预认证,成为非洲多国治疗重症疟疾的一线用药。该药物因 “一步配制” 创新,显著提升了非洲偏远地区的救治效率。在欧美发达国家,针对一些罕见病,如囊性纤维化,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的Trikafta通过 FDA 的优先审批、快速通道和突破性疗法资格,缩短了上市周期,从申请到获批仅3个月。相关特效药经严格准入后迅速投入市场,改变了患者以往无药可医的困境。

药物经济性也是患者极为关注的方面。

以美国为例,2022年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赋予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药品价格谈判权后,默沙东的2型糖尿病药物Januvia(西格列汀)成为首批谈判对象。2024年8月,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宣布,Januvia的30天用量价格从527美元降至113美元,降幅高达79%,极大地减轻了用药经济负担,提高了用药依从性。在印度等国家,政府通过药品价格管控准入政策,让仿制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极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使得广大中低收入患者也能用得起慢性病治疗药物。

04

聚焦药企发展:

药企创新与拓展的密码

对于药企而言,药品准入也影响着药企的品牌塑造。

在日本市场,药品准入极为严格,能通过准入的药品往往被市场和患者高度认可。日本GMP和美国及众多欧洲国家一样,执行cGMP,也就是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强调现场管理,要求企业整合最新科技并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MAH(上市许可持有人)必须是日本境内实体,且需设立“三人体系”(总经理、质量保证主管、安全控制主管),确保全周期责任落实,需独立承担药物警戒(GVP)与风险管理职责,包括不良反应监测与召回响应。在临床试验的本土化要求方面,日本要求进口药品的临床试验需包含日本人群数据,以验证种族敏感性差异。若违反《药事法》可能导致刑事指控,PMDA(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综合机构)可强制要求企业暂停销售或召回产品,且需公开处理进展以维护公众信任。

在全球竞争中,药品准入表现优异,能让药企在专业领域赢得声誉,吸引合作伙伴,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GMP经过多次修订,已符合国际先进水平,在硬件设施(如自动化生产线、洁净厂房)上已达到或部分超越国际标准,随着智能化改造、绿色技术标准推广及监管体系垂直化改革,中国GMP在高端制药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差距很小。

2025年2月,国家药监局就《出口药品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体现了监管从国内生产环节向国际市场延伸的趋势,确保药品在出口前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环节均符合GMP要求。同时,新规要求制药企业按照进口国(地区)的标准调整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包装标签,并接受GMP符合性检查。虽然增加了制药企业的合规成本,但有助于制药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出口机会。监管层释放出提升自身硬实力,对齐国际标准,参与全球竞争的明确信号,护航中国药企参与全球竞争,促进中国GMP体系与境外药品监管体系的对接。

随着全球药品需求结构持续变化,监管机构、药企与患者群体的协同进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深化数据互认、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完善全球定价策略,构建更国际化的药品准入体系,方能真正实现 "以患者为中心" 的全球健康目标。

来源:佑信医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