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刷到半夜,突然刷到一句“你身边最常联系的5个人,决定了你5年后的样子”。
刷手机刷到半夜,突然刷到一句“你身边最常联系的5个人,决定了你5年后的样子”。
心里咯噔一下——那5个人里,好像没有一个能让我心甘情愿早起一小时。
原来“和优秀的人混”不是鸡汤,是大脑自带的程序。
哈佛那帮人做了个实验:把一群普通人扔进高手堆里,三个月后,他们的解题速度直接翻倍。
不是智商涨了,是大脑偷偷复制了高手的“操作界面”。
现在的高手早就不藏在写字楼里了。
GitHub上那个写代码像写诗的德国小哥,知乎上把财报拆成漫画的会计姐姐,甚至B站直播写论文的博士生——他们24小时在线营业。
上周试着在LinkedIn上给一位做风控的姐姐留言,问了她一个蠢问题,她甩过来一份自己整理的Excel模板,比我在B站学的三天课程还管用。
学得太用力容易崩。
后来学乖了,把“每天学高手工作12小时”改成“先学他喝水”——高手电脑旁永远有杯柠檬水,我也放一杯。
两周后,莫名其妙把奶茶戒了。
这叫微习惯,把大象切片吃。
最魔幻的是,当你开始分享自己那点不值一提的小技巧,居然有人跑来问“能不能教教我”。
上周把整理好的Notion模板丢进社群,结果收到三个内推机会。
原来高手圈子的门票不是“我有多牛”,而是“我愿意先递出一杯水”。
现在回头看,那些让我焦虑到凌晨的“同龄人差距”,早变成了日程表里一个个具体的小动作:抄高手的时间块,偷她的提问句式,连她发邮件的落款格式都存了个模板。
差距还在,但不再吓人——它变成了导航语音:前方500米,请向左转,进入下一段成长。
来源:崖上快意览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