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柯平:以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汇聚创新“源头活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7:20 1

摘要: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2025—2026年来源期刊目录中,我省共有15本优秀科技期刊成功入选。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河南科技期刊的发展成效,更充分彰显出河南学术期刊整体实力与科研支撑能力已迈入崭新阶段。

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2025—2026年来源期刊目录中,我省共有15本优秀科技期刊成功入选。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河南科技期刊的发展成效,更充分彰显出河南学术期刊整体实力与科研支撑能力已迈入崭新阶段。

2024年11月30日,河南省科技期刊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科技期刊是科学发现的首发阵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的体现。尤其在当前背景下,办好科技期刊,早已超越传统出版的范畴,成为牵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筑牢民族创新根基、参与全球知识构建的战略之举。

高水平科技期刊是创新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技期刊传播成果、激发思想、引领方向,不仅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关注,也逐渐成为特定领域内的思想策源地和资源交汇点。纵观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历史,往往伴随一流科技期刊的成长。要建设世界级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培育出一批能在全球范围内引领学科发展、汇聚智慧成果的期刊平台。它们不仅是本土科研的重要支撑,也将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枢纽。

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直接关系到科研评价体系的健康与多元。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国外期刊评价体系,既难以全面反映我国科研实际,也容易造成资源错配和方向偏差。建设自主可控的高水平期刊群,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符合国情的科研评价机制,扭转“唯SCI”倾向,推动形成真正遵循科研规律的评价生态。同时,本土期刊的发展也能强化对学术过程的监督,防范学术不端,筑牢科研诚信的根基。

期刊事业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尤其是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一本本土优秀期刊意味着更多发表机会、审稿锻炼和学术对话空间。参与办刊、审稿,能够锤炼学者的学术判断力和规范意识,培育严谨扎实的科学文化。此外,期刊通过组织学术活动、专题研讨,也成为连接科学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的桥梁,推动学术薪火相传、人才梯队接续发展。

科技期刊还是连接专业科研与公众认知的纽带。科技期刊不仅服务于科学家群体,也通过内容转化、媒体合作等方式,将前沿成果译为大众所能理解的科学语言,增强科研成果的传播效率和社会共享程度。在科技深刻塑造社会的今天,这种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对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具有深远意义。

科技期刊是观察科技实力的窗口,是引领创新发展的罗盘。当前,河南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科技期刊建设,扶持期刊做大做强,正是厚植创新沃土、汇聚智慧活水的重要一环。唯有将分散的科研“活水”引渠成河,才能不断提升区域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格局中的话语权,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河南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