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篆者,引也;书者,如也。”文字,乃文明之引绳,记叙之镜像。其中,九叠篆以其“曲屈平满,叠之层数” 成为中国文字谱系中最为庄重、繁复而又神秘的一支。九叠篆将其与儒家“礼法、中庸、正气、传承”之思想熔于一炉,分为“篆理经纬、藏锋守拙、方正浑穆、金石永固、官印规制
原创魏国锋国朝官印2025年08月30日 06:20
引言:一币一印,道承千年
“篆者,引也;书者,如也。”文字,乃文明之引绳,记叙之镜像。其中,九叠篆以其“曲屈平满,叠之层数” 成为中国文字谱系中最为庄重、繁复而又神秘的一支。九叠篆将其与儒家“礼法、中庸、正气、传承”之思想熔于一炉,分为“篆理经纬、藏锋守拙、方正浑穆、金石永固、官印规制、阴阳相生、文脉赓续、大道至简加以阐释 可谓是对这一文字的系统性梳理与哲学升华。九叠篆,不仅是字体,更是中华文明秩序与精神的载体。
而“天圣通宝”,承载北宋仁宗朝“二人圣”共治天下的独特政治印记 ,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枚真实信物。当象征皇权天授、法度森严的九叠篆,与记录一个时代政治风云的“天圣通宝”相结合,便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钱币学命题——“九叠篆天圣通宝”。此币虽未见于经传,却在理论层面蕴含着极高的政治、文化与艺术价值。本文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对这一充满想象空间的钱币进行一次全面的学术考辨,探究其“来龙去脉”,并推演其一旦存在,将如何撼动世界钱币史,并在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章:九叠篆之源流及其在官印货币中之运用
欲论“九叠篆天圣通宝”,必先溯其二元之根,一为“九叠篆”,二为“天圣通宝”。本章将首先聚焦于九叠篆这一核心元素。
第一节:九叠篆的渊源与内涵
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是一种基于小篆,经过艺术化夸张变形而成的独特字体。其核心特征在于笔画的反复折叠、盘曲,以填满印面空间,追求一种均匀、对称、饱满的视觉效果,即所谓“曲屈平满” 。“九”在此并非实指折叠九次,而是取其“阳数之极”,象征最多、最尊贵之意,寓意“九五至尊,皇权天授”,与您在书中阐述的九叠篆所承载的皇权思想一脉相承。
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至宋、元、明三代达到鼎盛 。它最初主要应用于官印之上 。宋代官印制度成熟,九叠篆成为各级官府印信的标配字体,其繁复的结构具有极高的防伪性,同时其庄重、威严的形态,也完美契合了官方文书所需要的权威感。这正如您在《九叠篆字集》中“官印规制”一章所论,九叠篆的方正布局与严谨法度,正是儒家“正名”思想与国家机器秩序井然的视觉化体现 。
第二节:九叠篆在钱币上的罕见应用
将如此繁复的字体应用于尺寸有限的钱币之上,对铸币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纵观中国货币史,九叠篆入文钱币可谓凤毛麟角,每一次出现都堪称石破天惊。
目前钱币学界公认的最著名实例,是北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40年)所铸的“皇宋通宝”九叠篆。此币铜质精良,铸工精湛,文字屈曲盘绕,布局巧夺天工,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新 。学界普遍认为,此类钱币并非用于市场流通的“行用钱”,而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开炉钱”、“试铸样钱”或“镇库钱” 其象征意义远大于货币本身的交换价值。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中便陈列有此珍品 。
除了“皇宋通宝”这一“孤例” 亦有研究指出,九叠篆钱币并非仅此一例。有资料提及北宋的“圣宋元宝、通宝”九叠篆小平以及“至道通宝”、“熙宁通宝”等亦有九叠篆版本 。此外,在辽、金时期,九叠篆钱币的使用反而更为广泛,如金代的“天眷通宝”九叠篆折二铜钱,其铸造之精美,堪与宋钱比肩 。
这些实例雄辩地证明:在宋代,将九叠篆应用于钱文,不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在观念上也是被接受的。这为我们探讨“九叠篆天圣通宝”的存在可能性,提供了关键的历史先例与技术背景。
国朝官印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天圣年间之政经风云与钱币铸行
厘清了九叠篆与钱币的关联后,我们需将目光投向“天圣”这一具体的历史时空。
第一节:天圣年间的政治背景与“二人圣”
“天圣”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第一个年号,始于公元1023年,止于1032年,共计十年 。这一时期,仁宗年幼,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即刘太后)垂帘听政。年号“天圣”,若将其拆解,即为“二人圣”,巧妙地昭示了仁宗与刘太后共同执政的政治格局 。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时期,皇权结构呈现出二元并立的局面。
刘太后是一位极具政治手腕的女性统治者,在她主政期间,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她延续了宋真宗时期的治国方略,对内发展生产,对外维持和平,为后来的“仁宗盛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天圣”年间是北宋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主张发行“天圣”年号钱的,无疑是刘太后与仁宗所代表的最高统治集团。
第二节:“天圣元宝”与稀有的“天圣通宝”
在天圣年间,朝廷铸行了年号钱。其中, “天圣元宝” 是主要铸行的品种,存世量较大,版别多样,有楷书、篆书对钱,材质多为青铜,亦有铁钱 。其铸造工艺精湛,文字秀美,充分反映了天圣年间北宋经济的繁荣和铸币技术的高超水平 。
而 “天圣通宝” 则极为罕见。有钱币研究资料指出,“天圣通宝”与“天圣重宝”在传统钱谱中未有记载,属于“出谱品” 。近年在东北地区偶有出土,但数量极少,铸量不大,存世罕觏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为避刘太后之父刘通的名讳,官方刻意避免铸造“通宝”钱 。因此,存世的少量“天圣通宝”可能是早期试铸或地方少量铸造的产物,其稀有性不言而喻。
根据出土及馆藏信息,一枚典型的“天圣通宝”或“天圣元宝”小平钱,其材质为青铜;尺寸直径约在2.4至2.5厘米之间;重量约在3至4克左右 。这些数据为我们推演“九叠篆天圣通宝”的物理属性提供了基准。
第三章:九叠篆天圣通宝之构想与考证
综合以上两章的考证,我们已经确认了两个基本事实:其一,宋代有能力且有过铸造九叠篆钱币的先例;其二,“天圣通宝”作为一种极其珍稀的钱币,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可以进入核心的推演环节。
第一节:理论重构:神品之貌
倘若“九叠篆天圣通宝”真实存在,它最有可能是一枚怎样的钱币?
发行目的与性质:基于九叠篆钱币的普遍性质,此币绝非大规模流通的行用钱。其复杂的字形不利于民间快速识别,高昂的制模与铸造成本也决定了其无法量产。因此,它最可能是为纪念特定重大事件(如仁宗登基、改元大典等)而铸的开炉纪念币,或是存放于内帑、宗庙的镇库钱,也可能是刘太后或宋仁宗赏赐给股肱大臣的宫廷赏赐钱。其发行的目的,旨在彰显“二人圣”统治的正统性、权威性与天命所归,是对皇权的一次极致艺术化宣告。
钱币整体字面布局:应遵循宋代对钱的规制,采用旋读或对读的方式,将“天、圣、通、宝”四字均布于方孔四周。钱文笔画将极尽盘曲折叠之能事,但法度严谨,笔画之间互不粘连,清晰可辨,充满整个字面空间,呈现出一种规整、华丽而又威严的艺术风格。
所用材质与字体大小:其材质必为精炼青铜,铜色温润,包浆自然古朴。考虑到其特殊性质,不排除使用鎏金等特殊工艺以彰显其尊贵。其字体大小与钱币直径将与普通的“天圣元宝”小平钱相仿,即直径约2.5厘米 以便于携带或收藏。
字体书写者:如此重要的钱文,其书写者绝非普通工匠。最有可能出自当时翰林院的顶尖书法家或画院待诏之手。他们奉敕而书,将庙堂之气韵与金石之风骨完美融合。虽史失其名,但其艺术造诣必臻化境。
第二节:寓意解析与字体选择之谜
“九叠篆天圣通宝”四字若以九叠篆书之,其寓意将得到空前强化。
“天圣通宝”四字寓意:“天圣”二字,如前所述,既是年号,也暗含“二人圣”的政治现实,代表着上天赐予的、神圣的统治权力。“通宝”则是通行宝货之意,象征着国富民安,经济流通顺畅。
为何选择九叠篆:在“天圣”年间这个特殊时期,刘太后临朝称制,虽有“明君良辅”之实,但终究面临着“女主临朝”的礼制压力。选择法度最为森严、象征意义最为崇高的九叠篆,正是为了以无与伦比的艺术形式,宣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不可动摇性。九叠篆的“叠”,象征着国祚绵长、江山永固;其“满”,象征着恩泽广布、四海归心;其繁复,则象征着礼制之严密、皇权之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对内外所有潜在挑战者的最强有力的文化与政治宣告。
第三节:关联之大事件
若此币存在,其诞生必然与天圣年间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我们或可推测几个可能的节点:
公元1023年改元“天圣” :为庆祝新君即位、新年号颁行,铸造少量九叠篆钱币作为纪念,以昭示新时代的开启。
刘太后生日或重要庆典: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在其万寿节等重要场合,铸造此等艺术品级的钱币作为赏赐或纪念,是合乎情理的。
重大的国家祭祀活动:如祭天、祭地、祭祖等,铸造此币作为祭器或象征物,以告慰神明与先祖,祈求国泰民安。
第四章:倘存之,其于世界历史文化之影响推演
一枚钱币,是历史的切片。一枚如“九叠篆天圣通宝”这般的“神品”,其影响绝不止于方寸之间。
第一节:对世界钱币历史的影响
刷新艺术铸币的巅峰:它将与“皇宋通宝”九叠篆并驾齐驱,甚至因其独特的政治背景而更具传奇色彩,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钱币艺术的最高峰。它向世界展示了11世纪的中国在金属铸造、模具雕刻和书法艺术融合方面所达到的惊人高度。
改变对宋代铸币的认知:它的存在将证明宋代在特殊纪念币的铸造上,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远超我们此前的认知。它将激励钱币学家重新审视宋代各类“非流通”钱币的性质与功能,深化对宋代宫廷文化和礼仪制度的研究。
第二节:对文化与政治的影响
女性政治权力的物化象征:此币将成为研究刘太后这位杰出女性政治家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物证。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艺术形式,固化了“二人圣”的政治现实,是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史的珍贵史料。
儒家礼法思想的极致体现:深刻洞见,九叠篆是儒家秩序思想的载体 。这枚钱币将儒家的“正名”、“君臣父子”之序与至高无上的皇权完美结合,是宋代以文治国、尊崇儒术的国策在货币上的缩影。
第三节:对军事与外交的影响
“软实力”的体现:在宋代与辽、西夏等政权并立的时代,军事实力并非唯一的竞争手段。一枚制作如此精美、文化内涵如此深厚的钱币,若作为国礼赠予外国使节或君主,其所传递的文化自信与国家实力,远胜于千军万马。它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大宋不仅国力强盛,更是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与文明正朔。这是一种成本极低但效益极高的外交与心理战术。
军事威慑的文化表达:九叠篆源于官印,官印代表着国家机器的权力和法令的执行力。将此字体用于钱币,也是一种间接的军事威慑,寓意大宋的政令所及,如印信之不可违抗,其国力之雄厚,足以支撑起如此繁复的铸造工艺。
《九叠篆字集》
结语:一枚阙如的丰碑
综上所述,“九叠篆天圣通宝”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与考古发现中暂付阙如,但通过对其构成元素的严谨考证与合乎逻辑的推演,我们得以窥见其倘若存在所应具备的卓然风貌与非凡价值。它不仅是一枚钱币,更是一座融合了书法艺术、铸造工艺、政治智慧与文化哲学的历史丰碑。
它似一位隐于历史深处的君王,虽未见其真容,但其威仪与气度已然穿越千年,震撼人心。对它的探寻,本身就是一次对宋代历史文化的深度回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粹的礼敬。而“九叠篆天圣通宝”这一概念,则为这套密码提供了一个在货币领域中最为华丽、最具想象力的应用场景。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这枚传说中的钱币会破土而出,惊艳世人。届时,本文所作之推演,或可为其提供一份初步的解读与注脚。在此之前,就让我们将“九叠篆天圣通宝”视为中国钱币史上一个美丽而崇高的悬念,一个激励后人不断探索、求证的学术坐标。
来源:九叠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