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人”是闽南人还是客家人?为何龙岩人如此与众不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12 11:56 1

摘要:把龙岩人之作单独的民系,其主要原因是在历史上龙岩县的行政归属不稳定。龙岩设县于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是福建设县较早的地方之一。设县之初称为新罗县,天宝元年(742 年)改名为龙岩县,隶属于汀州。汀州各属的交通,主要依靠汀江,早期汉人的迁居开发,一般都

把龙岩人之作单独的民系,其主要原因是在历史上龙岩县的行政归属不稳定。龙岩设县于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是福建设县较早的地方之一。设县之初称为新罗县,天宝元年(742 年)改名为龙岩县,隶属于汀州。汀州各属的交通,主要依靠汀江,早期汉人的迁居开发,一般都沿江溪而栖息。但龙岩与汀州之间,并无水路可通,阻隔了汀州与龙岩的行政所属以及汉人入迁之后的相互往来。唐大历十一年(776 年),龙岩县脱离了汀州的管辖,改属于闽南的漳州。此后,历经近千年,均无变化。龙岩县虽然长期为漳州管辖,但两地之间的交通依然十分不便。所以,龙岩县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

唐宋时期,龙岩县汉人的入迁是多方的,有的从汀州转迁而来,有的从闽北尤溪、大田一带转迁而来,还有的从沿海漳州、泉州一带转迁而来。这就使得龙岩人的构成,较之闽南人和客家人等其他民系来得更为复杂,更为多源。再加上其小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与其他民系之间交往的艰难,久而久之,不管是源于哪个地区的汉人,只要定居于龙岩并繁衍后代之后,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融入到龙岩人这一单独的民系之中。到了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 年),龙岩县从漳州府分割出来,升县为州,领漳平、宁洋(今属漳平)二县。龙岩州的建立,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系布局和社会经济的运作格局。

北方汉民入迁龙岩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至晋代南朝时,但是这时迁入龙岩的汉人较少。从已有的龙岩民间族谱记载,这里的居民最早入迁者,只能追溯到唐代。唐代迁入龙岩的汉人姓氏,主要有谢、曹、徐、翁、范、姜等。如据《曹氏族谱》载,曹氏远祖名淳厚,系唐代徽州婺源(古属安徽,今属江西)人,于仪凤年间(676-679 年)由府兵都校随从陈昭烈将军入闽,分驻漳、泉和苦草镇(今龙岩)一带。至唐末,其后裔有徙居香山(今漳平赤水乡香寮村)避难者。谢姓,也是唐代前期由河南固始县迁入。姜姓由江苏徐州迁入。翁姓由福州沙县迁入。范姓由连城迁入。徐姓则于唐末由江西临川迁入。这些姓氏有从北方直接迁入的,也有从闽南人、闽北人及客家人转迁而来的。民国《龙岩县志》卷 4《氏族表》,记载了当时龙岩县的一些主要姓氏的入迁情况。根据《氏族表》的统计,从外省迁入龙岩的共有 46 姓。来自福州民系的有 6 个姓氏,来自兴化民系的有3 个姓氏,来自闽南民系的有 29 个姓氏,来自闽北民系的有 9 个姓氏,来自客家民系的有 40 个姓氏。迁入的时间,宋代以前迁入的仅有 5 姓,宋元时期迁入的有 39 姓,明清时期迁入的有 69 姓,民国时期迁入的有 2 姓。大体与闽西客家人的迁移趋势相同。

作为一个独立的民系,龙岩民系的组成是多方面的,因龙岩县的大部分县界与客家区域的连城、上杭、永定三县相邻,而客家民系从明代以后,有着逐渐向南、向西再度迁徙的趋向,故龙岩民系的来源,以汀州的客家人占较多的数量。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以及行政管辖的变迁,龙岩的汉人逐渐成为一支既有别于客家人也有别于闽南漳州人的独特民系。

龙岩民系的民间风尚及其人文性格主要体现在重农又兼重工商和小地域集团观念强烈等两方面。

龙岩处于丛山之中,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业十分困难。到了明清时期,迁入龙岩的外地移民迅速增多,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无地农民的处境更加艰难。当农业生产容纳不下日益增加的众多人口时,为了生存,龙岩人不得不向工商业方面谋求发展。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龙岩山区丰富的林业资源以及山区土特产,为发展工商业提供了资源条件。龙岩又是汀州与闽南交往以及闽北与漳州交往的必经之道。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从明代后期以来,龙岩人从工经商的风气逐渐兴盛起来。

龙岩是一个相对自成体系的经济区域,语言、风俗习惯等相同,同乡龙岩人之间较易相互认同,而与周边地区居民,则由于语言障碍,较难进行沟通。所以,久而久之,龙岩人便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地缘观念。这种地缘观念反映在龙岩商人方面,则是众多的会馆的建设上。龙岩商人是会馆的首倡者、建设者,也是主要使用者。民国三十四年修《龙岩县志》把会馆概况列入《实业志》的商业条目中,该志《凡例》云:“旧志以会馆列《建置》,尚无不合。惟如北京会馆,表面上为公车应试而设,实则龙岩商务发达,商人足迹,遍十八行省。……则会馆之有关商务,自无疑义。况如河南、广东、潮州、南昌、进贤、赣州、余干、汉口、九江、南京、汀漳、建瓯等处,均有会馆。……今志尽量访查,辟为专栏,归于商业”。

来源:哈哈民间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