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如果对“组合”之“变形”所形成的“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的“陌生化”特征,还没有深刻印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再举一例。比如长江牧羊石,见图34-6,天公地母运用不同
第二节 “陌生化”特征
当然,如果对“组合”之“变形”所形成的“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的“陌生化”特征,还没有深刻印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再举一例。比如长江牧羊石,见图34-6,天公地母运用不同
图34-6 《夜雨寄北图》 长江牧羊石 26*10*22厘米 吕沛霖 藏
石色在该奇石表面进行创作时,又运用了怎样的“组合”方法呢?
显然,该长江牧羊石,见图34-6,天公地母运用了“剪接式意象组合”的方法。你看,它表面的上、下构图,是不是像运用了“剪接式意象组合”的方法而组合在一块奇石表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该块长江牧羊石,见图34-6,它表面的上、下构图中的不同意象,被天公地母运用了“剪接式意象组合”的方法,将它们组合在了一起。如此,这完全冲破了时空的局限,而是遵循情意的旋律进行自如地连接。换言之,这种组合方式所形成的构图,其意象与意象、意象群与意象群之间,一般都存在着较大的空间与时间的转换、跳跃,在短小的奇石表面空间中表现出丰富深广的内容。
这个时候,欣赏该块长江牧羊石表面的石色构图,见图34-6,赏石人如果结合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的内容,那么,该石能够拓展的空间就更加大了。诗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个时候,赏石人对该块奇石表面石色构图,就会在现实与想象,现在与未来之间转换,获得非常强烈的审美感受。想一想,对将来回归、聚会的期待,剪烛西窗、却话巴山夜雨,氛围是不是显得安静、温馨?
答案,显然还是肯定的。
因此,笔者将该长江牧羊石命名为《夜雨寄北图》。
当然,该长江牧羊石《夜雨寄北图》,它表面的上、下两幅左右延伸的构图,是上一幅表现了巴山夜雨的场景?还是下一幅表现了巴山夜雨的场景?这个,需要赏石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
同样,该石表面的上、下两幅左右延伸的构图,是上一幅表现了对将来回归、聚会的期待,剪烛西窗、却话巴山夜雨?还是下一幅?这个,也仍然需要赏石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
总之,天公地母运用“组合”的方法,是一种异于常规的“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也是超越常境的,既打破了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既让赏石人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使他们感到新颖别致,从而于不经意中把赏石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石道》(1-4卷)386
来源:石道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