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读到Susan的《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发现情绪聚焦疗法(EFT)在某些方面与ds的情感构建类似,其中在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治疗联盟中,治疗师的素质和表现(仅指照顾和情绪安抚方面)可为Dom提供较为专业的参考。
最近读到Susan的《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发现情绪聚焦疗法(EFT)在某些方面与ds的情感构建类似,其中在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治疗联盟中,治疗师的素质和表现(仅指照顾和情绪安抚方面)可为Dom提供较为专业的参考。
情绪聚焦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EFT)是一种以情绪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由Susan Johnson和Dr. Les Greenberg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主要用于改善人际关系(尤其是伴侣关系)和个体情绪健康表达。EFT结合了依恋理论、人本主义治疗和系统论,强调情绪在行为改变和关系修复中的关键作用。
EFT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1.情感镜映(Reflecting Emotions)治疗师通过共情反馈来访者的情绪,帮助其更清晰地觉察感受。2.空椅对话(Empty Chair)鼓励来访者与想象中的对话者(如伴侣或内在自我)表达未说出口的情感。3.情感再加工(Emotional Reprocessing)在安全的环境中重新体验被压抑的情绪(如悲伤、恐惧),并赋予其新意义。
这些同样适用于ds模式,EFT强调 “情绪是打开亲密关系的钥匙”,这一原则在ds互动中体现为对权力动态的精细化情绪标注:如初级情绪识别:sub的被动服从可能掩盖对被关注的渴望(核心情绪:孤独)。Dom的严厉指令可能表达对情感连接的焦虑(核心情绪:恐惧失去控制)。次级情绪转化:Dom需引导双方将防御性情绪(如抗拒或愤怒)转化为依恋语言。开发适用于ds模式的情绪轮盘(Emotion Wheel),将常见场景(如惩罚、服务)与对应的依恋需求可视化,帮助双方在角色内外建立情绪联结。
如,共呼吸训练(Co-Breathing):双方进行三分钟同步腹式呼吸,使心率变异性(HRV)趋于一致,增强边缘系统的协同性;触觉锚定(Tactile Anchoring):在连接感脆弱时,立即提供特定触觉刺激(如手掌按压肩部),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将生理应激反应转化为安全信号(Hanson, 2021)。
在稳定和信任的基础上,实现照顾者的情绪容器化(Emotional Containment),并为sub提供情感“安全基地”和深层情绪释放策略。
其次,我想补充一些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为Dom在情绪把控方面的专业性提供有限参考:
第一,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地关注sub情绪的表达及调节过程。鲍尔比曾指出:“人们最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是在情感联结的形成、维持、破裂以及恢复中形成的,这也是其之所以会被称为情感联结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有条理地识别情绪要素,也就是情绪的触发器、原始感觉、躯体感觉、意义分配、反应倾向或者动机冲动等(Arnold, 1960),让特定的情绪被发觉、把握和整合。Dom需要对情绪把控敏感,引导情绪释放是温柔的“轻推”过程,但和Dom的“暴力元素”并不冲突。
第二,情绪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Dom要成为sub的安全庇护所,同时也要给她提供一个安全基地,便于探索一些全新且复杂的情绪。情绪的安全感将在与Dom的特殊关系中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盟关系。要想实现这一联盟,首先需要让sub发自内心地感到被接纳和理解。罗杰斯(Rogers, 1961)提出,治疗师在咨询室内必须做到真诚且富有情感,并愿意让来访者看到。这种治疗方式能够为来访者在面临困境时提供抚慰、保障和安慰,通过不断的验证和逐步尝试挑战风险来建立他们的效能感。这一点体现了Dom的成熟和包容度,是建立“安全基地”的基础。
第三,Dom不试图改变sub,而是接受她原本的样子,看到对方当下所处的状态。跟她一起探索当前的困境是怎样具有恰好而微妙的意义。不是羞辱和责骂(非实践阶段),也不是改变行为,而是不断发掘内在人格。Dom的核心任务是与sub建立联结。罗杰斯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人们就会以一种自然的(organic)方式成长和治愈自己。依恋理论同样认为,在支持性的“肥沃土地”上,个体会欣然接纳自己对人际互动的渴望,并去尝试接触他人。当这种接触得到了认可和共情时,一连串的积极效应就会发生。
Ds作为人类亲密关系的复杂表达形式,其健康发展既需要尊重个体对权力动态的自主探索,也离不开科学的心理干预支持。情绪聚焦治疗通过解构情绪互动的底层逻辑,提供了从冲突到连接的转化路径,为更深的亲密指引了方向。
参考文献
1.Hanson, R. (2021). Neurodharma: New Science, Ancient Wisdom, and Seven Practices of the Highest Happiness. Harmony Books.
2.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Houghton Mifflin.
3.Arnold, M. B. (1960).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Vol. 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来源:觉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