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着对父爱的憧憬,郑少坚上了船,却没料到迎接他的是冰冷的现实:父亲的新家庭把他当成“闯入者”,继母冷眼旁观,弟妹排挤他,让他在异国成了“外人”。寄人篱下的日子里,郑少坚白天上学,晚上偷偷打工攒钱。菲律宾潮湿的夜里,他常盯着天花板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所有人都
他为了找爸爸,跑到了菲律宾。
结果挺让人难受的,爸爸有了新家庭,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都看不起他,连他很崇拜的爸爸也没给多少温暖。
他想证明自己,吃了很多苦头,最后靠面粉挣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他开了家银行,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钱源源不断地来了。
如果说他有啥没算到的,那可能就是没把遗产留给中国老婆。
原来啊,他忘了菲律宾的规定,那边不允许离婚。
那他到底是谁呢?
1933年,福建永春县的一个渔村里,有一家人正忙着照顾刚出生的男孩。
孩子的爸爸郑崇仰为了挣钱养家,在孩子出生前就去了菲律宾,留下妻子和还在襁褓中的孩子郑少坚。
战争让消息中断了,小郑少坚对爸爸的记忆,就是妈妈嘴里那个“在海外奋斗的英雄”。
八岁那年,一封从菲律宾来的信改变了他的人生。
信上说,爸爸要接他过去。妈妈听后沉默了很久,因为郑崇仰已经在那边有了新的家。
带着对父爱的憧憬,郑少坚上了船,却没料到迎接他的是冰冷的现实:父亲的新家庭把他当成“闯入者”,继母冷眼旁观,弟妹排挤他,让他在异国成了“外人”。寄人篱下的日子里,郑少坚白天上学,晚上偷偷打工攒钱。菲律宾潮湿的夜里,他常盯着天花板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得起我。”
18岁那年,菲律宾工业化浪潮来袭,郑少坚看到了商机——面粉。然而启动资金成了难题。无奈之下,他硬着头皮向父亲求助。或许是愧疚,又或是看到儿子眼中的倔强,郑崇仰投下了90万美元,条件是利润“九一分账”。年轻的郑少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接受这笔“带刺的资助”,在马尼拉郊外建起了面粉厂。然而工程过半时,预算用光了,银行对这位18岁的中国少年不屑一顾:“毛头小子能成什么事?”屡屡碰壁后,一家国有银行终于勉强贷出30万美元,但条件苛刻得像卖身契一样。
工厂一开工,菲律宾的餐饮业就开始火了,面粉需求也跟着大涨。两年内,郑少坚不但还清了贷款,还把市场份额做到了全国20%。看着账上的钱越来越多,他却苦笑说:“我就是个高级打工仔。”
后来,他搞起了银行生意,发现了钱和权力的关系:钱流向哪里,权力就在哪里。1960年,27岁的他干了件大事,创办了首都银行。当时菲律宾银行业被西方资本垄断,华人只能在小作坊里混。但郑少坚不一样,他请来退休的央行行长帮忙管理,推出“平民窗口”,让普通人也能轻松贷款。
有人嘲笑他自降身份,他说:“银行不是神庙,该低头的是钱,不是人。”这招果然有效,首都银行很快火了,分行开到了800多家,连纽约、上海都有他的地盘。
当其他对手还在算计利息的时候,郑少坚已经搞出了保险、证券和信用卡的“金融大拼图”,成了东南亚第一个跨界的财团大佬。
郑少坚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字:一是“钱是工具,不是老大”;二是“人脉如水,能载舟也能翻船”。
他坚信“钱权分家”,哪怕握着银行的命脉,也不会挪用一分去搞私人投资。
“多少人因为把银行当钱包才栽了?我不是他们。”这种近乎偏执的控制欲,让郑少坚在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
不过,郑少坚的“人脉哲学”有点矛盾。他广交朋友,赞助政商名人出国留学,被称为“菲律宾精英的教父”,但又因为两次婚姻闹得满城风雨。
早年他跟菲律宾妻子Lourdes生了两个娃,后来在中国市场上遇到了中国籍的妻子Mary,单方面宣布离婚。
由于菲律宾禁止离婚,这场“跨国婚姻”法律上还没结束呢。
2018年郑少坚去世后,把所有遗产都留给了中国妻子,菲籍妻子当然不干了。
于是,两位“妻子”打起了官司。一个拿着遗嘱想要全部遗产,另一个自称是合法的配偶,也想分一杯羹。
更戏剧性的是,郑少坚生前公开批评他的菲律宾女儿,说她败坏家风,还和她断绝了关系,这让遗产争夺战更加激烈。
这场遗产风波最后还是没有结果。
如果只看商业成就,郑少坚可以名留青史:他把丰田汽车在菲律宾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超过50%,他赞助的奖学金帮助了中菲两国的成千上万的学生,连总统杜特尔特都亲自去参加他的葬礼表示敬意。
但是,在他光环的背后,他的“公益逻辑”却让人深思。儿子结婚那天,他突然宣布以银行的名义捐赠5000万美元,还说这是为了让新婚的日子更有意义。
有人怀疑他是在作秀,他却坦然地回应说:“名利对我已无用,但银行需要人心。”
这种精明的做法一直伴随着他,他严格教育孩子,不让他们“享受青春”,早早地把企业交给了儿子。
晚年的郑少坚经常往返于中国和菲律宾之间,既做慈善,也为首都银行开拓中国市场。
就连在去世前签署遗嘱时,他也把90%的财产留给了中国籍的妻子和孩子。
郑少坚这一辈子,既有福建人“爱拼敢赢”的那股冲劲,又卷入豪门的是非恩怨里。
在商业的大圈子里,他向来是个冷静布局的高手。可真到了人性那盘棋局里,谁又能保证自己步步为营、不出岔子呢?
现在,首都银行那块响亮招牌还稳稳立着,而郑少坚的名字,早就不只是财富的象征了,成了一代华人企业家的精神榜样:既要敢于迎风破浪,也得学会和暗礁和平共处。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