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到中年,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老机器,越开越知道毛病在哪儿。很多人以为早餐随便凑合,但等血糖、血脂出了岔子,才会追悔莫及。看似不起眼的一口早点,可能决定着一天的血压和一年的健康。
人到中年,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老机器,越开越知道毛病在哪儿。很多人以为早餐随便凑合,但等血糖、血脂出了岔子,才会追悔莫及。看似不起眼的一口早点,可能决定着一天的血压和一年的健康。
很多人习惯八九点才吃早饭,理由各不相同,有人说“早上忙”,有人说“饿不着”。可研究却发现,早餐拖得太晚,患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15%以上,而对55岁以上人群,血糖调节功能本就弱,后果更明显。
身体过了这个年纪,胰岛素就像一位干了半辈子的老工人,速度慢了,效率低了。如果再空着肚子熬,血糖一会儿飙升、一会儿下降,心脏和脑子最先受委屈。难怪有些老人一上午头晕眼花,还以为是岁数大,其实多半和早餐时间、搭配有关。
有人问,“非得七点多吃吗?”其实也没那么死板,但超过上午九点才吃,就容易扰乱生物钟,让代谢一整天都不顺。早饭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卡在“体内机器刚开机”的那一小时左右。
说白了早餐不是“吃没吃”的问题,而是“吃得对不对”。五点心得,简单实用。
第一,别空口喝粥。
很多中老年人喜欢白粥小咸菜,滑溜好咽。但喝进去的其实是快速升糖的液体,血糖上去快,掉下来也快。长久如此,胰岛功能越拖越差。粥可以喝,但要搭配粗粮或蛋白质,比如加点燕麦、豆浆、鸡蛋。
第二,少碰油炸早点。
油条、烧饼、锅贴,看着香,吃进肚就是隐患。高温油炸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是“慢刀子割肉”。尤其过了55岁,血管弹性差,经不起折腾。偶尔解馋行,天天依赖不妥当。
第三,优先蛋白质。
鸡蛋、牛奶、豆浆、鱼片,这些都是稳住血糖的“压舱石”。蛋白质能让胃排空慢些,餐后血糖就不至于飙高。美国心脏学会的营养指南也强调,早餐里至少要有25克蛋白质才算达标。
第四,记得加点蔬果。
大部分人早餐碳水多、蔬果少。其实新鲜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钾、镁,对控制血压和肠道健康有帮助。哪怕一小碟凉拌菜、一根黄瓜,也比全靠面包、馒头强。
第五,别忘喝水。
清晨人体处于缺水状态,不喝点温水就开吃,会加重血液黏稠,增加血栓风险。水不是茶,不是咖啡,更不是酸奶。一杯200毫升的温白开,就足够唤醒血管。
在门诊时,常见不少病人抱怨:吃得不多,怎么血糖还高?其实早餐习惯就是关键。
有人天天油条配豆浆,以为“豆浆健康、油条解馋”,结果半年复查,甘油三酯翻了一倍。也有人天天白馒头,饿得快,上午还得加餐。问题不在吃多少,而在吃的结构不合理。
早餐八成决定午餐与晚餐的胃口。吃得过精细,中午容易暴食;吃得过油腻,下午倦怠感加重。身体像秤盘,早晨不给它放上均衡的重物,全天都会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规律吃早餐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下降。原因倒不复杂:稳定血糖,血脂就不乱,心脏和脑血管就少受折磨。饮食规律,说到底就是保养“管道”的土办法。
再补充个容易忽略的点:早餐别全靠保健品或者代餐粉。不少老人图省事,买几袋代餐冲一冲,以为营养全了。其实这些粉末多经过高度加工,纤维和食物原本的活性营养物质大打折扣。为省事丢了“真食物”的好处,不值得。
人过五十,讲究的不只是吃饱,还得吃稳。稳字当头,才有慢火细水的健康。
从糖尿病到高血压,再到老年常见的冠心病,都和饮食习惯紧密挂钩。尤其是早餐一环若出错,整天代谢像失了舵。
血糖长期忽高忽低,会让血管内皮受损,加剧动脉硬化。血压如果清晨波动太大,中风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有数据显示,早餐不规律的老年人,中风发生率比规律饮食者高约20%。
肠胃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空腹时间过长,胃酸分泌过多,容易导致胃炎、胃溃疡。而油炸高脂食品则增加胆结石风险。
更不用说认知功能。营养学领域有研究指出,规律吃早餐能改善记忆和注意力。对55岁以上人群,这不仅是日常状态问题,更是延缓认知衰退的重要环节。
换句话说,早晨那一顿,看似微不足道,其实牵扯着脑、心、肠、血管多个系统,用老话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饭桌上的细节,往往比药瓶子里更能决定未来几年怎么过。过了55岁,早点别凑合,管住手、调好嘴,就是最朴素的养生之道。记住那五点小建议,早晨少出错,全家都能省心。
各位读者你们平时最爱吃的早餐是什么?有没有因为饮食习惯悄悄改变过身体指标?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参考文献:
[1]金春明,韩斌程. 不吃早餐与中国成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关联的前瞻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09):1074-1080.
[2]马冠生,范志红. 早餐的健康意义与推荐[J]. 营养学报,2018,40(01):2-6.
声明:本文内容旨在传播健康知识,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文章部分内容引用权威公开资料与文献,若涉及版权或表述有误,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修改。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