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进入公历四月,农历的三月,中国古代,以清明节气为起点,到立夏之前,传统春季进入了最后一个三十天,此阶段称为季春,又叫晚春,暮春,阳春,盛春。这是春季草木最为繁茂生长的时段。通常农历三月和这个时段高度重合,所以农历三月也被称为季春月,晚春,暮春,阳春。
#寻脉国风#时间进入公历四月,农历的三月,中国古代,以清明节气为起点,到立夏之前,传统春季进入了最后一个三十天,此阶段称为季春,又叫晚春,暮春,阳春,盛春。这是春季草木最为繁茂生长的时段。通常农历三月和这个时段高度重合,所以农历三月也被称为季春月,晚春,暮春,阳春。
农历二月是各种传统花树的盛花期,比如桃李梅杏,花光如海,万紫千红,那么到了三月,这些美艳的花光让位于蓬勃的绿色。那是各种草木在舒展绿叶。对于爱好花事的人来讲,有种绿肥红瘦的失落感。花是春天的主题,绚烂的花事阑珊后,绿色虽美,但也正是因为将被绿色萦绕很久,会产生一种疲劳感。
但是有一种花,却在晚春盛开了,以其秾丽的姿态,鲜艳的色彩,带着绿叶婆娑的美,将本来已经阑珊的花事,骤然推向了另一种绚烂之极的高潮,连带此时的暮春,也有了盛春之美,这就是牡丹。
牡丹不属于传统的农业果木和花木。在先秦,它是山林野生的灌木,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鹿韭和鼠姑,是先秦时期它民间的名字,看起来这么乡野气息,可以知道,牡丹产自山林,嫩叶往往为山林春天的鹿所采食,而灌木根丛往往庇护山林的小动物们。
牡丹的根部茎干药用价值很高,在先秦和汉朝是名贵的山野药材。牡,是指的它可以根茎孽生繁殖,丹,则是指的花开红色。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庄园多蓄养山林的草药,以满足日常药用所需,比如芍药,牡丹等,为牡丹进入城市花卉审美提供了条件。南北朝北齐画家杨子华,“画牡丹极其分明”。可以知道,在当时的贵族庭院,已经流行蓄养牡丹作为观赏。
而牡丹花晚春清明节气左右开放的特征,也使人备受喜爱。到了隋朝,至少在贵族阶层,流行清明节后赏牡丹的时尚。
隋朝隋炀帝在洛阳兴建西苑后,河北易县进贡了本地特产各色的牡丹花二十箱,已经可以知道,当时的易县,已经能够种植各种品种的牡丹,除了这里是牡丹的原乡,种植牡丹可以提供药材之外,也向京城输送各种人工培育的优良品种的牡丹花。
牡丹之所以在各种花卉中胜出,得益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分株成活快,还可以嫁接产生不同的花色和品种。
真正让牡丹扬名的是唐玄宗时期的李白。因为唐玄宗暮春偕同杨贵妃在皇宫花园赏木芍药,也就是牡丹,因为牡丹花酷似芍药,却长在木本之上,故称。“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之所以牡丹当时称作名花,还是因为它流行在贵族园林。牡丹花花开娇艳,花盘硕大,颇符盛唐之风,普通人晚春以戴芍药为美,而皇宫贵族则爱木本的牡丹,以别高下。
实际在唐玄宗时期,牡丹花仅仅只是贵族阶层的专享。而且安史之乱很快击碎了这种繁华。
但是到了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的若干年后,对于盛唐的追忆,在各个层面复活复兴,牡丹花则以一种极其迅猛的方式,从上层走向民间市井。在长安和洛阳,园林到处都种植牡丹花,牡丹花开时,各种名园开放,赏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唐刘禹锡说,花开时节动倾城。
到了晚唐,更是路边,窗台,晚春时节,到处都是盛开的牡丹。
而到了宋朝,更是培育了一种黄色的姚黄牡丹,符合宋朝崇尚黄色的风俗。
牡丹花以大气,绚烂,涵盖了盛春之美,有着富强,雍容的含义,被称为盛世牡丹。虽然我国的国花,是梅花,但是在很多人心中,牡丹也是国花,梅花代表着坚韧不屈,而牡丹则代表强盛富丽。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
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
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中唐 · 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节录
中唐时期,牡丹花在长安已经非常盛行。
在慈恩寺,种植着大量的牡丹花。慈恩寺是皇家寺院,想来这里的牡丹花,品种也一定多样且名贵。在百花凋谢了晚春三月,盛开连绵的牡丹,占尽晚春春光之美。宰相权德舆和高官李中丞来此赏牡丹。
他是特地来看这里的牡丹花的,此时已经看到牡丹正在打苞或者初开。
牡丹花开,别有一种艳美,在晚春的雨露中分外娇艳鲜明,在绿色的苍苔和绿叶的衬托下。
在牡丹花丛中享受着音乐,站在这里的国之栋梁们,当然有一种自豪感。
此时虽然不是唐玄宗时期的盛唐,但是唐朝的国运还在,很多地方表现得比唐玄宗时期更为富庶安详。
所以这里将牡丹花,比作君子。不如说是他们的自得。
也是。牡丹花之赏,不盛行在唐玄宗时期,而是之后的中唐和晚唐。颇可以想见当时一种社会风貌。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中唐白居易《买花牡丹》
长安城已经到了三月,街上到处都是车马。
都说这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大家一起买花去。
牡丹的贵贱,没有准数,就是看哪棵花的花头多。
一棵牡丹上面有百朵花,就要花费五倍的钱。
牡丹用帘幕遮蔽着阳光,旁边用篱笆保护着。用水和泥滋养着,从很远的地方移植过来,但是依然新鲜。
家家在牡丹花开的季节斗出来买牡丹,人人都迷恋牡丹,不醒悟。
有一个种田的农民,偶尔来到卖花的地方,低头长叹。
但是他的叹息没有人听进去。他说,一丛深色的牡丹花,是一年乡村十户人家的缴纳的赋税钱啊。
这是在牡丹开始流行的中唐,除了园林的牡丹盛会,家家都出来买牡丹。推高了牡丹的价格。一本万金,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深紫深红的牡丹花。
人们为什么爱牡丹呢,除开花色美,也照应了人们的心情。春天到了晚春,只有牡丹花开艳美,仿佛预示着春天永不落幕。谁不愿望富贵长久?
城市的经济发达,金钱流通快速,也助力了牡丹花的消费。
何况唐朝人买的是带泥土的花,亲手种植,看它开花,更有成就感。
农民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中唐和晚唐,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在权贵和商人手中,而农民却承受着巨额的赋税。一边是富贵天堂,一边是劳苦炼狱。
白居易看出了问题,但是他也无法解决问题。
唐朝,尤其中唐之后的长安人,对于牡丹是狂热的爱。牡丹可以说是唐朝的国花。盛世不衰,盛春不落,有着强烈的精神意义。
“绕栏矜赏日千回,赋咏惭无卓荦才。
天意似嫌群卉杂,花王留在晚春开。
曾经唐苑声歌后,不是隋园剪䌽来。
安用繁言警耽惑,爱奇能有几人栽。”北宋 · 韦骧《和季春初牡丹花 》
到了宋朝,牡丹花的欣赏没有唐朝那么狂热,但是也给与了牡丹花最大的评价。
叫作花王。是花中王者。
我绕着栏杆,每天欣赏,何止千回,想歌咏牡丹,却觉得自己才气浅薄。
老天仿佛觉得其它的花朵太平庸杂乱,所以特意将花王牡丹,留在晚春百花凋谢后,才开放。
我现在看着这满园牡丹,想着的并不是那些繁华故事。
而是实在是因为牡丹漂亮啊,我并不是迷恋牡丹的花色美,而是想着这样的牡丹,能够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的栽培它,而非只是爱它开花的美。
这就很有深度了。
爱花几是种花人?
当我们热爱繁华时,可曾想过,这构筑繁华的艰辛过程?
牡丹是迟开之花,花开惊艳,有王者之美誉。
无论盛唐还是隆宋,还是一切太平富庶,都是无数人的艰辛构筑积累而成。
你愿意赏牡丹,还是愿意做培植牡丹的人?
“晚春庭院牡丹香,谁道花开恨不长。
寒食到今几十日,依然夭艳压群芳。”南宋 · 钱时《牡丹开已数日方盛丽未艾也成二绝 其一 》
牡丹单朵花的花期,约在10天左右,一棵花株的花期,可以持续到一个月左右。
那么比起桃李樱花,花期短暂,随风而散,三两天光景,牡丹花可谓长久。
这也是人们爱牡丹的原因。总可以有时间细细欣赏。
欣赏它的含苞带露,欣赏它的半开,欣赏它的花开富贵,欣赏它的披垂之美。
尤其牡丹花瓣大,唐宋已经培植出复瓣的大花朵。花如人面。
晚春庭院牡丹香,谁说牡丹花开不长。
从清明节前的寒食,到现在已经几十天了。
我的牡丹花株,仍旧次第盛开,艳丽娇美,压过群花啊。
“柳外宫莺啭晓寒,万花开尽正春残。
沉香亭北栏干曲,独抱琵琶看牡丹。”南宋 · 陈允平《暮春 》
这首诗,是致敬历史典故。致敬盛唐。
柳树外的黄鹂,啼叫婉转,恻恻轻寒里,是晚春时光。
坐在亭子边,抱着琵琶,我在看亭子边盛开的牡丹。
这当然是致意唐明皇和杨贵妃盛唐赏花的故事。
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人,但是牡丹花开,营造了一种连接历史的氛围。
一个南宋的诗人,绝对不会在长安的皇宫里,看牡丹,也不会在宋朝的皇宫里,看牡丹。
他只是路过一座亭,恰好亭子边有盛开的牡丹花吧。
然而他的思想就这么穿越和对话了。
有历史的人,不会寂寞,因为多少场景会纷至沓来。
而我看着这首诗,在想,又一个盛世里,我也在,看牡丹。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晨朗翡翠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