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的消息,轰动海内外。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在看到十大元帅名单时,满脸惊讶,忍不住喃喃自语:“没想到他落选了!”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的消息,轰动海内外。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在看到十大元帅名单时,满脸惊讶,忍不住喃喃自语:“没想到他落选了!”
蒋介石口中的“他”,正是粟裕大将。
在蒋介石的军事生涯中,粟裕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粟裕一生身经百战,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
1940年的黄桥战役,就堪称粟裕军事指挥艺术的经典之作。
当时,国民党方面的韩德勤,带了足足三万精兵对我军进攻。
粟裕手中只有七千兵马,却得应付敌人的三面打击,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粟裕却大胆创新,派出主力部队诱敌深入,以少数兵力坚守黄桥,而将三分之二的主力作为突击力量。
他还精准选择韩军主力独立六旅为首歼对象,独立六旅装备精良,打掉它可震慑全线。
战斗打响,粟裕指挥部队将独立六旅的“一字长蛇”队伍分割成数段,经3小时激战将其击败。
敌军崩溃后,粟裕果断集合队伍,猛烈反击,敌军第八十九军军部,就这样被歼灭。
1946年的苏中战役,粟裕更是大展神威。
国民党当时仗着兵多将广,扬言要将我军彻底消灭。
粟裕却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
他从战略和战役全局出发,谨慎选择作战目标,力求打敌“七寸”。
如首仗选择宣泰地区和敌整编第八十三师,该敌虽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较高,但过分骄傲自大。
粟裕乘敌之隙,灵活用兵,在每次战斗中都通过巧妙调度,使新四军对敌形成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有时甚至能集中4至6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重创敌军。
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粟裕利用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将整编74师包围于孟良崮。
经过数日激战,成功将其全歼,击毙师长张灵甫,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场的战局。
蒋介石对粟裕的评价,可谓复杂而又充满忌惮。
黄桥战役后,蒋介石听闻粟裕以少胜多,不禁感叹:“这个粟裕,不可小觑!”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后,蒋介石更是对手下将领大发雷霆:“你们怎么连粟裕的部队都打不过!”
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被歼,蒋介石痛心疾首,称粟裕“诡计多端”,并告诫国民党将领:“遇上粟裕,切不可轻敌!”
这些评价,从侧面反映出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给国民党军队带来的沉重打击。
那么,粟裕为何没有进入十大元帅之列呢?
从评定标准来看,元帅需是我军各个时期的重要领导者,领导指挥过重要战役且立有卓越军功,还必须是我军创建时期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
在我军创建时期的重要武装起义中,粟裕虽参加了南昌起义,但并非主要领导者,在资历方面稍显不足。
不过,尽管粟裕未被授予元帅军衔,但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早已深入人心。
他本人更是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 。
参考资料:
人民网《“常胜将军”粟裕》
来源:我们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