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1日,国家网信办一纸通报引爆热搜:小红书因热搜榜单长期充斥明星八卦、琐事炒作,被约谈、警告、限期整改,相关责任人遭严惩。消息一出,网友评论区秒变“普天同庆”现场——“早该治了!”“热搜榜都快成狗仔队根据地了!”“平台光顾着赚钱,早忘了社会责任!
2025年9月11日,国家网信办一纸通报引爆热搜:小红书因热搜榜单长期充斥明星八卦、琐事炒作,被约谈、警告、限期整改,相关责任人遭严惩。消息一出,网友评论区秒变“普天同庆”现场——“早该治了!”“热搜榜都快成狗仔队根据地了!”“平台光顾着赚钱,早忘了社会责任!”这场看似普通的处罚,为何能引发全民共鸣?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流量、责任、价值观。
我们需要的不是‘下一个小红书’,而是一个能让我们放心让孩子使用的互联网。
翻开小红书近期的热搜榜,“某顶流深夜密会神秘女子”“某小花素颜照曝光”“明星夫妻疑似婚变”……这些词条占据着黄金位置,动辄百万点击量。更讽刺的是,某位明星的“宠物狗走失”事件,竟在热搜榜上挂了整整12小时,甚至压过了“某地发生地震”的民生新闻。
这背后,是平台算法的“精准投喂”。小红书的热搜机制与广告位深度绑定,明星八卦类词条的点击转化率是普通内容的3倍以上,平台自然乐见其成。但当热搜榜沦为“明星私生活展览馆”,当算法只认流量不认价值,普通用户的需求被彻底边缘化——想找实用攻略?刷十条才能遇到一条;想获取社会新闻?热搜榜上难觅踪影。
正如网友“小满”的吐槽:“以前打开小红书是学穿搭、看测评,现在是被迫吃明星的剩饭。平台赚得盆满钵满,用户的时间却被这种垃圾信息浪费了。”
这并非小红书第一次因内容问题被罚。2022年,其因未及时删除未成年人隐私视频、默许“软色情”内容传播,被上海市文旅局罚款30万元。当时央视暗访发现,平台上充斥着“14岁少女晒身材”“小学生炫富”等低俗内容,评论区更是乌烟瘴气。
更触目惊心的是“虚假种草”产业链。2024年,小红书起诉4家MCN机构,揭露其雇佣水军伪造“素人好评”,一条虚假笔记报价高达5000元。这些机构甚至总结出“爆款公式”:标题要带“绝了”“原地封神”,配图必须“高颜值+低角度”,内容需强调“学生党必入”“平价替代”。最终,用户花高价买回的,可能是三无产品;平台赚取的,是虚假流量带来的广告收入。
“我女儿才12岁,就学着博主‘种草’奢侈品,还说‘不背名牌包在学校抬不起头’。”一位家长在采访中哽咽,“平台说自己是‘生活方式社区’,可这种生活方式,是要把下一代带进虚荣的深渊啊!”
此次处罚,是国家网信办“清朗·2025”专项行动的又一记重拳。今年以来,已有400余家违规网站被关闭,239万个账号遭处置,重点打击的正是“炒作明星八卦”“制造焦虑”“传播低俗信息”等乱象。
为什么国家对这类问题零容忍?因为网络生态早已不是“几家平台的事”,而是关乎14亿人的精神家园。当青少年每天刷着明星八卦长大,当算法不断推送“你比别人差”的焦虑内容,当虚假信息淹没真实声音,我们的社会将失去理性讨论的空间,陷入“娱乐至死”的泥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清朗行动的本质,是守护社会的公共理性——让热搜榜回归“社会议题设置”的功能,让算法推荐“向上向善”,让每个用户都能在互联网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非被当作流量韭菜收割。
面对处罚,小红书回应称“将全面升级内容审核机制,优化热搜算法”。但网友显然不买账:“2022年就说要整改,结果热搜榜更烂了!”“建议把‘社会责任’写进公司KPI!”
真正的整改,需要平台撕掉“流量至上”的标签:
热搜榜去娱乐化:降低明星八卦权重,增加民生、科技、文化类内容占比;算法透明化:公开热搜排名规则,接受公众监督;未成年人保护升级:严格实名认证,对14岁以下用户强制开启“青少年模式”;虚假信息零容忍: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用户举报虚假种草,重罚违规博主和商家。小红书被罚,网友拍手叫好,本质上是公众对“健康网络生态”的迫切渴望。当平台不再把用户当韭菜,当算法不再为流量服务,当热搜榜重新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器,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需要的不是‘下一个小红书’,而是一个能让我们放心让孩子使用的互联网。”这场整改,不该是小红书的独角戏,而应成为所有平台的警钟——在流量与责任之间,后者才是企业长青的根基。
来源:神奇的一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