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对我国使用的钻地弹,被25岁中国小伙破解,荣获国家一等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6:18 1

摘要:而美国使用的钻地弹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为应对潜在核威胁,就开始构想这类能深入地下摧毁导弹发射井的武器。

9月9日,媒体报道美国公布了这样一则消息,美空军要开发下一代大型钻地弹,一下子让人把记忆拉回了1999年,那场事故。

美国曾对我国使用钻地弹,造成了不少的损失,甚至还造成了人员伤亡。

不过面对这样的武器威胁,中国一位25岁的河南小伙埋头探究,最终荣获了国家一等奖,他究竟是怎么做的?研究出了怎样的东西?

1999年5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遇美军轰炸,这一事件不仅带来沉重伤痛,更成为许多国人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美方B-2隐形轰炸机投出了五枚弹药,以其可怕的钻地破坏力,瞬间将整栋建筑摧毁,这场事故导致了中国三名记者不幸离世。

而美国使用的钻地弹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为应对潜在核威胁,就开始构想这类能深入地下摧毁导弹发射井的武器。

经过数十年发展,多种型号陆续问世,如GBU-28、GBU-57等,它们不仅能够穿透数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甚至可对地下几十米的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

这类武器的核心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倚赖两点,延时引信和坚固且耐高温的弹体结构。

钻地弹从高空投下后,借助巨大动能高速冲向地面,接触瞬间并不立即爆炸,而是持续向下穿透,直到抵达预定深度才由引信触发爆炸。

这种先钻后炸的方式,让它能有效对付地下掩体、指挥中心等坚固目标。美军多次实战使用也进一步验证了其威力,在海湾战争中,GBU-28成功击穿伊拉克的防空洞防御层。

而近年来推出的GBU-57,更被称为巨型钻地弹,重量超过13吨,能实现对深层战略设施的精确打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在不断推进其钻地弹技术的迭代。

比如强调轻量化、抗干扰和防区外打击能力,进一步扩展其战术使用场景。面对如此强劲的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思考如何打造更坚固的盾。

而这,也正为后来那位年轻人的研究埋下了伏笔,中国有应对的方案吗?

吴飚,这个名字如今听起来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在国防科技领域,却是一颗闪亮的星。

1996年,他从原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并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焦虑找工作,而是直接进入河南洛阳某研究所,继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

那段时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特别是1999年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深深刺激了许多像吴飚这样的年轻人。

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有效抵御这类高端武器,国家的国防安全就会始终存在漏洞。于是,年仅20多岁的他主动请缨,承担起针对钻地弹的防护材料研究项目。

项目启动之初,条件非常有限。想要测试防护材料的性能,就必须进行实弹实验,而这类实验往往需要在偏僻山区进行。

吴飚常年奔波于人迹罕至的实验场,一次次调试配方、浇筑试块、记录数据。他研究的是一种新型超级水泥,希望通过材料学的突破,实现对钻地弹的有效抵御。

实验过程远非外人想象的那样光鲜。尤其是在材料配比阶段,吴飚需要亲手操作,将钢纤维混入水泥之中增强韧性。

这些细如银针的纤维极易扎入手掌,他的双手常常布满血痕。

此外为了排除温度对混凝土固化的影响,他经常要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起床工作,伴着星光启动搅拌装置。日复一日的坚持,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但吴飚从没抱怨过,在他眼中,自己每多做一次实验,国家的防护工程就可能多一分坚固,他研究成功了吗?

超级水泥

经过无数次失败与调整,吴飚团队所研发的超级水泥终于逐渐成型。这种新材料在抗冲击性能上表现卓越,不仅成本较低,还具备快速修复的特点。

实验显示,即便是面对高速钻地弹头的直接冲击,这种水泥结构也能有效抵御或显著削弱破坏效果,从而保护地下设施及装备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吴飚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材料本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他还创新性地将结构设计与材料性能结合,进一步优化整体防护效果。

通过合理设置层次结构与纤维取向,使得混凝土在受到冲击时能更有效地分散应力,避免局部破裂导致整体崩溃。2002年,这项被称为超级水泥的技术,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消息传来,团队欢呼,但吴飚却异常平静。对他而言,奖项是对过去工作的认可,但更重要的,是这项成果能真正为国家所用。

事实上,超级水泥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我军重要设施的防护等级。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钻地弹,在面对这种新材料构筑的防御工事时,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冲突,成千上百架战机、导弹发射装置乃至指挥中枢,都能获得更有效的保护。

而吴飚本人的脚步并未停止。在此之后,他又参与了二十多个科研项目,拿下六项国家专利,持续为国防科技贡献智慧。

中国的钻地武器

在努力提升防御能力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发展自主钻地打击武器。在现代军事体系中,矛与盾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2013年,国内军事杂志首次曝光了一款新型导弹,其弹头呈长圆柱形、顶部尖锐,像极了一颗“大钉子”。外界普遍推测,这就是东风-15C钻地弹道导弹。

与美军传统空投钻地弹不同,这款武器依托弹道导弹的高超音速优势,在末端速度可达每秒2000米以上,动能远超美国同类产品。

虽然中国官方始终未公开确认该型号的具体用途,但不少分析指出,这种结合了钻地弹头与弹道导弹的系统,尤其适合打击深层加固目标,如地下指挥所、导弹发射井等。

从技术路径来看,美国更倾向于依靠轰炸机投放大型钻地炸弹,而中国则选择利用导弹速度实现更强穿透力,可说是走了不一样的路子。

尽管在起步上晚于西方,但钻地武器的中国方案已逐渐显示出自身特色。在制导精度、突防能力等方面,部分型号甚至实现局部反超。

这也体现出我国国防科技正在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当然,真正的实力仍需实战检验。无论是钻地弹还是防护技术,其发展和优化都不会止步。

但可以说,通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中国正在逐渐补齐重要军事技术领域的短板。

回望这段历程,从使馆被炸之痛,到钻地弹威胁下的技术突围,再到年轻科研工作者挺身而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奖项、一个人,更是一个国家在科技自强道路上的缩影。

吴飚和他的超级水泥,表面看是材料学的突破,背后却是一种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在支撑。当今世界,军事科技迭代迅猛,攻防博弈永不停止。

但无论武器如何更迭,真正的核心始终是人。是那些在实验室中默默耕耘、在荒漠中坚持试验、在失败中不断站起来的科研人,构筑起一个国家的安全底线。

而像吴飚这样的青年才俊,也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很少站到聚光灯下,但他们的工作,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外界猜测中国东风15C钻地弹射程可达700公里——2013-11-13 08:01 来源:京报网-北京晚报

25岁河南小伙研发超级水泥,美国钻地弹无法摧毁,可保护上千架战——西部文明播报2022-06-18

军科研究员吴飚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不断创新攻关——新华网2018-08-23

有人说威力堪比核弹 钻地弹威力究竟有多大?——光明网2022-01-24 10:40

美空军开发下一代大型钻地弹,着重轻量化抗干扰和防区外能力——观察者网2025-09-09

来源:小菲有点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