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亩草场绘就“生态惠民”新图景——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以草为媒激活牧业振兴新动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5:44 1

摘要:金秋九月,扎鲁特旗草原风携草香漫过原野,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的5万亩草场,青黄草浪随地势铺向天际。清晨薄雾未散,割草机轰鸣划破草原宁静,搂草车驶过,卷起层层“绿浪”;打捆机随后将鲜嫩牧草压成紧实“绿砖”,整齐码在田间。牧民驾农用车穿梭,车斗里草捆如山,阳光洒在脸

金秋九月,扎鲁特旗草原风携草香漫过原野,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的5万亩草场,青黄草浪随地势铺向天际。清晨薄雾未散,割草机轰鸣划破草原宁静,搂草车驶过,卷起层层“绿浪”;打捆机随后将鲜嫩牧草压成紧实“绿砖”,整齐码在田间。牧民驾农用车穿梭,车斗里草捆如山,阳光洒在脸上,笑容比秋日暖阳更灿烂。这里正演绎着“草业丰收”与“民生暖心”的双向奔赴,生态美、牧业兴、牧民富的画卷正缓缓展开。

作为草原牧业的“生命线”,饲草的丰欠直接牵动着养殖户的“钱袋子”,关乎畜牧业发展的稳定性。近年来,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舍饲禁牧政策,不断加强禁牧力度,以草场治理为根基、以饲草惠民为抓手,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激活产业活力,走出了一条“生态好、草质优、牧民富、牧业兴”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草原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双赢的典型样本。

生态筑基:从“裸斑斑秃”到“绿毯铺地”,5万亩草场焕新生

“以前这片草场,不少地方都是‘裸斑’,下雨存不住水,草长得稀稀拉拉,一年到头打不了多少草。现在你再看,连片的草能没过脚踝,风一吹还能看见草籽晃悠,产量比往年翻了近两倍!”站在草原禁牧恢复工程区,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职工马铁英指着眼前连片的草场,语气里满是感慨,指尖轻轻拂过草叶,眼神里满是珍视。

随着草原生态的恢复,野生动物的活动也日益频繁,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天然牧草的好转还吸引了蒙草生态公司前来采集野生羊草草种,以培育出更加抗寒、抗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羊草品种,用于退化草原的人工补播和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扩大“绿水青山”的辐射效应。

草原的“丰收”,始于生态的“修复”。此前,受自然气候波动、传统放牧方式等因素影响,嘎达苏部分草场出现裸斑裸露、植被退化问题——裸露的土地在风吹日晒下愈发贫瘠,优质牧草占比下降,不仅产草量逐年减少,还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循环,甚至影响到周边牧民的生产生活。

为破解这一难题,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锚定“生态筑基”目标,争取裸斑修复与草原拾荒一体化治理项目。针对不同类型草原“对症下药”,实施可持续精准修复,采用“围栏+植被恢复补播”的综合治理措施,混播羊草、沙打旺、披碱草、冰草、麻黄等植物,通过机械条播与人工撒播相互配合的方式,对退化程度严重的裸斑地块进行补播,使其自然恢复,达到提高水源涵养能力,调节气候,防沙治沙的目的。

生态治理既要“治”,更要“护”。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联合旗林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草场禁牧制度,杜绝过度放牧对草场的破坏。还专门安排生态监测员,定期巡查草场,监测植被覆盖率、产草量等指标,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治理措施。如今,5万亩草场的植被覆盖率从过去的65%提升至92%,亩均产草量突破150斤,昔日斑驳的“斑秃地”变成了如今郁郁葱葱的“优质草场”,不仅重现了草原的生机,更为后续的饲草丰收筑牢了坚实根基。

惠民暖心:平价饲草“送上门”,养殖户卸下“越冬包袱”

“家里的40多头牛过冬的饲草就得要备足70吨左右,年年能买到平价草,真是挺好的事!”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嘎斯庙分场职工韩重阳笑着说,“不仅能省一部分钱,草就在家跟前,拉运也方便,省心又省力。”他一边把草捆卸下车,一边给记者算着“惠民账”,手里的动作不停,脸上的笑意却藏不住。

对草原养殖户而言,冬春季的饲草储备是“头等大事”,一旦饲草不足,牲畜越冬就成了难题。过去,这里的养殖户常面临“购草难、成本高”的困境,要么得去百公里外的饲草市场采购,运输费、人工费加起来又是一笔开销,要么遇上干旱年份饲草紧缺,价格还会上涨,不少养殖户为此犯愁,甚至不得不减少养殖规模。

“草场的红利,得全给到老百姓手里。”为了解决这一民生痛点,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明确了饲草供应原则,将5万亩国有打草场的产出,全部以平价供应给场内职工和养殖户,且绝不外卖、不外销,确保每一份草场收益都能惠及本地牧民。除了日常供应,该中心还在辖区建设了两个1800平的标准化饲草库,作为“应急储备库”。一旦遇到极端天气饲草购进困难,或个别养殖户出现饲草短缺,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进行调配补充。

在每年的8月末至9月初打草季启动前,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会提前通过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通知养殖户,根据每户的牛羊存栏量统计饲草需求,精准核算供应量,确保“按需供应、不浪费、不短缺”。同时,安排合作社组织机械统一收割、打捆,避免散户收割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

“今年,我们投入了40台割草机、14台打包机、8台搂草车,组建了专门的打草作业队伍,20天就完成了5万亩草场的打草任务,收割牧草350万公斤,共出草22万余捆。”合汇蒙农牧业专业作社负责人王晓勇介绍道。

产业赋能:以草兴牧强根基,绘就牧业振兴新蓝图

走进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西门塔尔牛育种场,饲草库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戴着手套,有条不紊地将刚运到的草捆码放整齐,通风干燥的库房里,牧草的清香四处弥漫;库房外的围栏里,几十头西门塔尔牛正低头吃着新鲜牧草,阳光照在它们油亮的毛色上,体格显得格外健壮。

“饲草品质好,牛长得壮,犊牛成活率能达到98%以上,出栏时间也能提前半个月,效益比往年好多了。”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西门塔尔牛育种场负责人王特日格乐说,育种场能培育出优质西门塔尔牛,优质饲草是关键。依托本地草场产出的高蛋白牧草,育种场不仅保障了场内牲畜的饲草供应,还向周边养殖户提供优质种牛,带动大家提升养殖效益。

这正是嘎达苏“以草兴牧”的深层考量:以优质饲草为纽带,推动“生态-饲草-养殖”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方面,通过生态治理提升饲草品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另一方面,引导养殖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依托优质种牛和科学饲喂技术,提升牲畜品质和养殖效益,形成“草养畜、畜增收、人致富”的良性循环。

据统计,随着平价饲草供应机制的完善和优质种牛的推广,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平均下降25%,养殖效益提升30%,牛存栏量稳定在1.2万头(只)以上。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告别了“看天养畜、勉强维持”的日子,走上了“稳步增收、持续致富”的道路。

从“裸斑修复”到“草场丰收”,从“购草难”到“平价草上门”,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的实践,为草原地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了清晰路径——以生态治理守护“绿水青山”,以惠民举措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如今,站在5万亩草场上远眺,风吹草动间,不仅有生态修复的绿意,更有民生改善的暖意、产业振兴的活力。未来,嘎达苏种畜繁育中心还将继续深耕“草”文章,进一步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完善饲草储备体系、延伸畜牧产业链,让这片草原不仅绿起来,更让牧民的日子富起来,持续绘就生态与发展同频、民生与产业共振的“生态惠民”新图景。(扎来特 王双喜)

来源:扎鲁特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