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企业行话让打工人心生厌恶,它们可能是为了掩饰真相而被发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22:45 1

摘要:乍看之下,这些短语似乎毫无意义——但在现代职场中,“重新讨论 (circling back)” 或 “跳出框框思考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等企业行话不仅能塑造人际关系模式,还能传递地位信号,甚至可能掩盖事件真相。|国家地理图片集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全球

乍看之下,这些短语似乎毫无意义——但在现代职场中,“重新讨论 (circling back)” 或 “跳出框框思考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等企业行话不仅能塑造人际关系模式,还能传递地位信号,甚至可能掩盖事件真相。|国家地理图片集

尽管企业行话(corporate jargon)旨在简化沟通,但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让许多员工感到困惑、被排斥,甚至心生厌烦。

一项针对八国8000多名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58%的人认为同事过度使用行话。若有机会,近半数受访者会彻底废除行话,因其含义晦涩“既造成压力又降低工作效率”。

然而我们仍在坚持使用。即使是虚构职场如《人生切割术(Severance)》中的卢蒙工业(Lumon Industries),也在讽刺现代职场语言——他们的“办公室静修团队建设活动”和华夫饼派对(waffle parties)——正是因为这些场景太过真实。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不断“循环”和“同步”?这种不断演变的词汇究竟对我们有何作用,为何能经久不衰?

解构行话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语言学系讲师达里亚·巴蒂娜(Daria Bahtina)指出,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工具,更是社交媒介。

“当我们说话时,不仅在交换事实,更在塑造关系、身份、归属感和立场。”企业行话是人们为共同目标协作的自然产物——即便这个目标只是熬过周一晨会。

这种现象不限于管理层或企业部门。巴蒂娜表示,任何人群聚集处都会产生专业用语:软件工程师团队、医院分诊处,甚至社区读书俱乐部喝到第三瓶酒后。我们选择的词汇始终反映着集体身份和认知诉求。

“语言跟随行为变化,”巴蒂娜说,“我们改变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后,才会创造相应的词汇来描述这些变化。”

例如,20世纪初的职场行话强调生产效率、精准度和准确性,这与当时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到2010年代,随着第四波女权主义和社会运动兴起,“DEI(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无意识偏见(unconscious bias)”、“包容性领导(inclusive leadership)”等术语进入主流话语体系。

直至今日,疫情后混合办公模式催生的“躺平式离职(quiet quitting)“咖啡打卡(coffee badging)等热词,仍在反映职场文化对工作定义权的争夺

连接与割裂并存

如果这些术语旨在反映语境与对话,为何会如此复杂?岂非违背初衷?事实上,行话也是一种区隔手段。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管理与组织学副教授埃里克·阿尼奇(Eric Anicich)表示:“共享行话能增强身份认同和社群归属感。使用相同语言等同于宣告‘我属于这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公室术语不仅是现实描述——阿尼奇指出,“它在重塑现实,将‘圈内人’与‘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人’区分开来。”企业常利用行话掩盖不良意图或淡化行为后果。

阿尼奇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当时“合成CDO(synthetic CDOs)”、“债务产品分层(tranches of debt products)”等术语掩盖了实际风险规模。近年来,大规模裁员被“缩编(downsizing)”、“重组(restructuring)”、“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等委婉语包装。

行话还具有表演功能。阿尼奇与扎卡赖亚·布朗(Zachariah Brown)、亚当·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共同开展的研究显示,办公室用语常被用于印象管理。

研究发现,地位较低者在评估场景中更倾向使用行话——并非为了澄清信息,而是彰显自身才智与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行话就像语言层面的豪车:既有实际功能,也是地位象征,”阿尼奇解释道,“直到你意识到真实组织频繁用语言在内外部划下无形界限时,这种现象就不再可笑了。”

是否该彻底摒弃?

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是否应将工作语言简化到极致?未必如此。“行话是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方式和时机,”阿尼奇说。 事实上,行话几乎无法避免。它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日常生活。

巴蒂娜举例说,从未涉足医院的《实习医生格蕾》剧迷也能理解“蓝色警报(code blue)”、“插管(intubate)”等术语。“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实施手术,而是说明行话可以超越原生环境,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她说。行话甚至能帮助我们表达从前难以描述的情感或现象。

专家们一致认为,与其采取极端做法,不如审视行话是否被建设性使用。这种共享语言是促进理解还是掩盖信息?是邀请参与讨论还是阻碍真正融入?员工是否将更多精力用于解读潜台词而非完成当前任务?

如果我们的词汇正在筑墙而非架桥,或许是时候回归原点——重新思考职场表达方式了。

撰文:Angel Martinez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