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找 郭 兴(新)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5:03 1

摘要:邯郸一中老三届同学中,比我有才干混得好的多的是了,但比我名声传播的早影响比较大的还真是稀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在文学写作上“出道儿”早,基础“打”得好。所以教导处主任张家仁才让我把报考“北师大”的高考志愿改成“北大”,以弥补邯郸一中建校20年没有考上北大中文系一个

寻 找 郭 兴(新) 安

柴振海

邯郸一中老三届同学中,比我有才干混得好的多的是了,但比我名声传播的早影响比较大的还真是稀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在文学写作上“出道儿”早,基础“打”得好。所以教导处主任张家仁才让我把报考“北师大”的高考志愿改成“北大”,以弥补邯郸一中建校20年没有考上北大中文系一个学生的历史空白。

但命运多舛,1966年因“文革”大学停招,我不得不回村当农民。恰家庭成分又遭冤案,土改中农变成了“漏划富农”,作为“黑五类”子女,我在炼狱般的农村苦熬了9年。1978年,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云见日开启了经济建设的新时代,我有幸从农村出来进入区政府当了个“农代干”。

“农代干”还是一个农民呀!怎么把“农代干”转成“工代干”,这是一个影响命运的关键的“坎儿”。正在发愁之际,贵人来了!这位贵人,就是原邯郸市委宣传部部长俞文元。

却说“文革”伊始,各地各级首当其冲挨批挨斗的就是宣传部部长。俞部长自然不能幸免。市委机关大院的大楼墙上,到处都贴满了批判俞部长的大字报。我认真看了一遍,全是恶语谎言。于是决定写一篇长文予以反驳。写长文就必须有资料,我就找到俞部长的大女儿俞丽华——她是我一中的小师妹,我和她很熟。但是她才上初中,年龄太小,什么资料也提供不了。这该怎么办?

有一天我突然碰到高三丁班的郭兴安(记不清是“兴”还是“新”了),他对我说:“我听说你想给市委宣传部俞部长写文章,我这里有他的资料。”第二天,他便把一个装得饱饱的档案袋交给了我。

我当时正跟杨清山、薛星明几个同学在邯郸日报社办《邯郸红卫兵》报。我们看了郭兴安提供的资料,就开始为俞部长写反驳文章。昼夜连轴转,很快就写成了。然后就跟《邯郸工人》《赤峰报》商量好,三报联合,报名套红,发了一整版,标题已记不清,好像是《俞部长何罪之有?》那一期报纸编排好后,就从邯郸地委要了一辆小车,腰间插着匕首,乘车到河南汤阴印了上万份。接连几个晚上,都到人口密集的邯郸老五零繁华区呼喊着卖报。

下面,特转发《错乱人生》第七章《超级好运》第三节(有删节),请看俞部长是怎么帮我由“农代干”转成“工代干”的。

1978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区农业组接到市农委一个通知。通知说:市里决定最近在元山区石桥村召开一个养猪现场会(当时全国猪肉紧缺,上级号召大力发展养猪事业),让元山区农业组赶紧写一个关于石桥村养猪的经验材料报上来。经验材料现成。接到通知的第二天,蔡岩就带着他写的材料去市农委了。

到了市农委,办公室人员对他说,你把材料直接报给俞主任吧——俞主任,就是原来市委宣传部的俞部长。

听到“俞部长”三个字,蔡岩感到有血液猛冲头顶。

他强制自己镇定下来,就去敲俞部长办公室的门,心里紧张得扑腾扑腾乱跳。

“请进来!”清亮、圆润的唐山口音。一进门,俞部长(蔡岩还是想称呼俞部长)那挺拔魁梧的身材、庄重儒雅的气质、质朴而亲切的笑容就展现在他的眼前。他把来意说明,把材料呈上。

“你是从元山区来的?”俞部长显然没有认出蔡岩来。

蔡岩报了姓名,说是来报石桥村养猪经验材料的。俞部长眼睛里立即闪射出炯炯发亮的目光,说:“哦?你是蔡岩呀!我正在到处打听你的下落呢!”随即又说:“今天别走了,住下!”俞部长急于了解蔡岩的情况,蔡岩则不失时机地把他尚未“转工”,更未“转干”,至今还是农村户口的窘境说给了俞部长。

俞部长说:“从文革开始,整整十年,国家没有开科取仕,许多方面人才断档,像你这样的六六届省重点高中毕业的高材生,应该好安排!”说罢,就立即打电话:“小张你过来一下。”一个留着寸发的很精神的小伙子便推门进来。俞部长说:“元山区农业组来人了,今天走不了,你安排一下住宿,一个男的。”小伙子说:“好。我马上安排!”

俞部长对蔡岩说:“今天你住下,晚上到家里聚聚,俞丽华马文林都在,恰好二女婿小郑也从省城来了,大家在一起聊聊,明天上午,我就开始跑你的事。”

俞丽华是蔡岩照城一中的学妹,马文林是俞丽华爱人。二女儿俞红华和小郑两口都在省城工作。

下班后,蔡岩跟俞部长一起,坐着机关小车回了家。

那时,俞部长刚从干校回来,职务安排了,但“文革”中查抄的房子尚未归还,一家人暂时住在一个派出所的院内,4间平房,3个房间做卧室,中间一间做了客厅。

一家人除了两个女婿,其他人都跟蔡岩认识;见了蔡岩,既亲热又兴奋。丽华妈(报社编辑)握住蔡岩的手,激动地说:“孩子你可是受罪了呀!”说着,眼睛里就涌出泪花。

丽华和妈妈在厨房忙活,蔡岩和俞部长及两个女婿坐在客厅沙发上聊了起来。俞部长给两个女婿介绍了蔡岩,又给蔡岩介绍了两个女婿。大女婿马文林是个超级幸运儿,高中二年级就入了党,1965年考上大学,4年本科只读了一年,1969年顺利拿到一个大学文凭,毕业后就分配到照城市委组织部工作,现已当上了科长。二女婿70年代初,由单位推荐上大学,属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分派到省城一个中学当老师。

聊到1960年代末,俞部长被大字报所批,二女婿小郑问岳父:“那时候,我在大街上买到一张照城的报纸,是三家报纸合办的一期,三家报纸的报名叠在一起,而且都套了红,头版整整一大版文章,题目记不得了——对批你的大字报,反驳得好带劲!”

俞部长得意的笑了笑,指指蔡岩说:“这不,作者就在这儿呢!”

小郑笑着问蔡岩:“那篇大作是你写的呀?”

蔡岩说:“是我主笔,几个同学一起写的。”

小郑说:“那你们怎样把报纸弄得省会满城都是?”

蔡岩说:“出这张报纸,是这么回事:俞丽华领着我到市委大院看了批判俞部长的大字报后,我俩都很气愤,回来后,我就立即着手收集材料。有了材料,几个同学就没白天没黑夜的写,三天就写成了。当时照城有一家民办报纸叫《照城工人》,我就找到总编,总编知道我,对俞部长也很崇拜,对我们写的文章很感兴趣,这家报纸的总编又找了一家报纸《赤峰报》,于是就三家联合,在头版发了整整一大版。那一期报纸印量很大,印了两万份。”

丽华妈听罢,感叹道:“真是不容易呀!”

俞部长也不知道为他而写的那张报纸是怎么产生的,今晚一听蔡岩说,便满含感动地端着斟满酒的酒杯站起来,说:“来,蔡岩,你和你的同学都辛苦了,我先敬你一杯!”此时,丽华、丽华妈、小郑、马英林也都斟满了酒,端起酒杯,一起向蔡岩敬酒。6只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大家一饮而尽。

丽华说:“那张报纸印出来后,我还跟着蔡岩上街去卖报来呢!”

蔡岩说:“我们几个,在照城最繁华的老五零商场前边和火车站广场,一连卖了几个晚上。”

小郑又问:“卖报时,你们会喊吗?”

蔡岩说:“第一个晚上去卖报,我试了几次,才喊出来。俞丽华和她的两个同学,卖到最后一个晚上,也没有喊出来。一直是一只胳膊抱着一叠报纸,另一只手拿着一张报纸,追着人问:要报纸吗?要报纸吗?”

俞丽华捂着嘴,红着脸直笑。

蔡岩说了他还是富农成分的时候,就找了一个出身很好根红苗正的媳妇,已经有了一个儿子。

这时,丽华妈端上来一个刚加热的青叶红根的素炒小青菜,俞部长用筷子指着这个菜,说:“大家都吃,都来吃这盘根红苗正的小青菜!”

因为接连说到“根红苗正”这个词,大家都禁不住笑起来。

临散场前,马文林凑近蔡岩,问了蔡岩一些情况,知道蔡岩现在还是农民户口的“农代干”,就说你不要急,有机会我会帮你解决转工和转干问题。

第二天上班后,俞部长让蔡岩在他办公室等着,他说他要在市委大院里转一转,看看有没有哪个局招工。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俞部长回来了,说解决了,文化局一个下属单位招工,现在局里正缺笔杆子,你可以先按工人招进来,在局里写材料。正说着,一个电话打进来,俞部长拿起听筒,说:“是文林呀,你说……啊,啊,我这边已经解决了,不用你跑了!好,好。”放下电话,俞部长对蔡岩说:“马文林也在给你找单位,他说农机局需要一个写材料的。”蔡岩说:“还是文化局比较合适。”俞部长说:“我说也是,所以我不让他再跑这事了。”说着就在办公桌上摊开一张宣纸,用毛笔给元山矿区区委书记谷少尹写了一封便信,意思是让谷书记一要放人,二要帮助蔡岩克服困难,把事情尽快办妥。

就这样,蔡岩几天之内便一路绿灯把一切手续办妥——曾经一天内乘公交车在元山矿区和照城市内往返两趟:户口则从农村老家直接迁到了市政府机关。1978年12月的一天,蔡岩正式在文化局上班,在局下属单位开支,大约3个月后便把手续办到了局机关。(转发完)

我发此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我的老同学郭兴(新)安。冥冥之中,他帮了我!

2005.9.11

下图为作者近照

来源:邯郸赵金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