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母:儿时不解“雨纷纷”,今日白首“欲断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22:12 1

摘要:清明节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生与死的两个世界。对于我而言,母亲的离去,使得这个节日的悲伤更加浓郁。往昔今日,我闻荒野撕心裂肺声,想不到,今年我成断魂人。

今天是母亲离开我们将近半年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携小儿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老家母亲长眠的地方,祭拜沉睡的母亲。

清明节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生与死的两个世界。对于我而言,母亲的离去,使得这个节日的悲伤更加浓郁。往昔今日,我闻荒野撕心裂肺声,想不到,今年我成断魂人。

母亲,曾是我们家庭的核心,是温暖的源泉,是力量的支柱。她的离去,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从我们的天空陨落,留下了无尽的黑暗和深深的思念。

陶渊明在《挽歌》中说:“亲人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将近半年来,时光虽在流逝,却没有冲淡我们对母亲的思念,反而这种思念在心底扎根得更深。

远芳侵故道,晴翠接荒茔。在踏往墓地的路途中,路边的丛木已经吐绿,枯草掩盖不住那片片青绿,道边的小白花似乎化作母亲对我们的思念,一路迎我们归来。

梦里故乡慈母泪,滴滴穿石盼儿归。我的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回忆的重量。多少个深夜浮现母亲在这条路上,翘首南望,盼我而归,醒来却一场梦。

路愈近,步越沉,情更切,心愈悲。每前走一步,我的思绪就越回到从前。母亲那慈祥的笑容、唠唠叨叨的话语,如同电影一般不断在脑海中浮现。

之前,她总是问父亲:“娃儿啥时候回来?”她总是包好我爱吃的韮菜鸡蛋饺子等我归来,总是在我返城时装满她亲手蒸好的馒头,总是备好我爱吃的花生仁……

母亲身体尚可时,想我时,从乡下赶来,肩扛、手提,柴鸡蛋、红薯干、包谷糁、花生米……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我熟悉的家乡的味道,更是浓浓的母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一切成为追忆。路边景色依旧,可是母亲远我而去。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心中的悲伤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我淹没。

远远望去,在我儿时常辛勤耕读的田地里,有一堆新土,那就是一座新坟,我的母亲就孤零零地长眠在那冰冷的地下。

与春节前所不同的是,坟的周围多了几棵新栽的柏树,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母亲的安息之所,临时培伴着地下的母亲。

父亲告诉我,父兄们怕母亲一个人孤寂,年后种了十几棵柏树。听到这里,我悲从心来,放声大哭,母亲生前最怕孤独,儿孙成群,她最高兴。

陶渊明在《挽歌》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虽然人总有一死,总要与青山为伴,没什么可怕的,但我还是希望母亲同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们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纸钱,摆上母亲生前爱吃的水果和食品,好让母亲地下不忍饥挨冻,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敬意,也是我们心中思念的寄托。

我点燃鞭炮,好驱走母亲四周的寒气。我缓缓跪下身来,给母亲磕了几个头,哽咽地说道:“您城里工作的儿子回来了,您的小孙孙也来看您了,您就给儿子说说话吧”。

我的声音在寂静的墓地中响起,带着一丝颤抖。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滴落在墓前的土地上。“妈妈,城里的娃儿来看你来了,您在天堂过得好吗?我们都很想您。”

儿子也跪在墓前,我哭他也哭。他也许并不知道大人的阴阳两隔的痛苦,他只是随我悲而悲。他不知道,这里是祖辈长眠地,无论今后何时何地,这里是我们的根。

我哭诉着自己的思念,讲述着这半年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想第一时间告诉母亲的事情,那些没有母亲陪伴的孤独时刻。

父亲绕着坟墓走一圈,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悲痛和思念。虽然他没有像我们一样放声痛哭,但我知道,他内心的痛苦并不比我们少。他和母亲相伴多年,母亲是他最亲的人!

在墓前,我的思绪沉浸在回忆的长河中。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人,她一生都在为家庭默默奉献,如同鲁迅笔下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

从早到晚,她总是忙碌于家务和照顾我们的生活。用她那粗糙的双手,洗过无数的衣物,做过数不清的饭菜,干过繁重的农活,直至把我们兄弟几个抚育到成家立业。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更是一位伟大的引路人。她坚定地支持我上学。那时,农村人贫穷且观念落后,亲朋好友大多对上学人冷嘲热讽,认为越上越穷。

而我们又处在革命老区,是贫瘠的山区,可谓是“鸡不下蛋,鸟不拉屎”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终年一日三餐是吃上顿缺下顿。

为了供我读书,父母从不动摇。母亲靠养鸡卖鸡蛋供我读书,而她却舍不得吃一个。可以说,我的求学路就是用她的一个个鸡蛋铺出来的,我的今日是用鸡蛋换来的。

这次父亲告诉我一个秘密,母亲临终前,对父亲说,这一辈子她值了,儿孙成群,儿子儿媳孙子们对的好,尤其是父亲在母亲生病后照顾的好。

但母亲也有遗憾,说她唯一“不起我和我的爱人”,因为在我们结婚成家时,我爱人家没要一分钱,我父母也没出一分钱,母亲总感觉这一辈子就这件事没做好,成为她的憾事。

父亲的话这让我很愧疚,做为唯一上学出去的儿子,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不能天天陪伴母亲,却让母亲是带着这样的遗憾而去,是我这个读书人的悲哀。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于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一生,付出的总是太多,而我回报她又太少,还让母亲抱憾而去,让我余生难安。

孔子在《孔子家语·致思第八》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自从母亲脑梗之后,由于工作在外,不能常伴母亲身边,这也是我的遗憾!

母亲的离去,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凋谢了。母亲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母爱永驻。

我们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去珍惜身边的人。母亲的离去是一种悲痛,但也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笑对生活。

逝者长已矣,生者何托处?我们要把母亲的故事讲给下一代,正是我们家庭有了这样的母亲,家族才代代相传;也正是每个家庭有了这样的母亲,民族才生生不息!

我们也要把母亲的善良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中。让母亲的善良成为我们在社会中行走的名片,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温暖的力量。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天下起了小雨,我虽怀着不舍,在父亲劝说下,向母亲跪别。

“妈妈,如果您想我们,一定要給我的托梦,我们来生还是母子。”虽然心中的思念依然强烈,但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带着母亲的爱和思念,勇敢地继续前行。

临行,我绕母亲坟墓一周,让小儿再次跪别奶奶。小儿不解地问:“爸爸,你为什么要跪哭?”我此时我想到宋代诗人胡时中作的《清明行》:

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垄。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凝情东风泪满衣,江山虽是昔人非。 儿儿问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

离开墓地时,不知是雨水伴泪水还是泪水混雨水,我的脚步沉重,但心中却充满了力量。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但她的爱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生者前行的不竭动力!

来源:疏影拂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