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四大古都、五大古都,到六大古都,再到七大古都,一直到现在的十大古都。大古都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可是质量却实在是有些不敢恭维,以至于当初郑州、大同、成都入选大古都之后,在社会上迅速引起了广泛争议,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认可。
从四大古都、五大古都,到六大古都,再到七大古都,一直到现在的十大古都。大古都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可是质量却实在是有些不敢恭维,以至于当初郑州、大同、成都入选大古都之后,在社会上迅速引起了广泛争议,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认可。
中国古代存在过诸多都城,只要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做过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的地方都算是“古都”,据史念海先生统计有217个,而这其中能称之为“大古都”的(即建都时间较长、都城规模较大、建都时期对全国的影响力较强、历史影响深远的古都)却屈指可数。
中国有几大古都的说法,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了雏形,最早的是五大古都的说法,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这是梁启超先生在1902年提出的。在民国时期也有学者提出,例如1931年刘麟生先生的《中国沿革地理浅说》一书中出现了“中国五大名都”的说法。五大古都在民国时期开始流行起来,并获得了学界和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可。
这也是现在关于中国有几大古都认可度最高的一种说法,无论关于大古都的标准如何变化,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标准、彼此争论,但是这五个尤其是前四个都是一定会入选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
五大古都
当然,民国时期还有四大古都的说法,相比于五大古都,少了开封,这种说法的出现比五大古都的说法要晚,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直到现在也有一些支持者。之所以剔除了开封,主要是因为和前四个相比,开封没有做过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在开封定都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没有一个曾统一全国。
不过,开封的大古都地位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认为其中的北宋在开封定都167年,虽然没有完成统一,但是毕竟占据了大部分的传统汉地,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超当时与之并立的其他政权,且北宋开创的文明对后世王朝影响很大,所以应当入选。
六大古都,则是在五大古都的基础上增加了杭州,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民国时期的历史地理学家张其昀先生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地理大纲》一书中提出的,1928年他将这种说法加入了由其编写的高中教科书《本国地理》中,从而得到了更大的传播,之后也获得了一些学者的认可。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一书的出版,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当时最受认可的其实还是五大古都,由于陈桥驿先生在杭州执教多年,所以他力主增加杭州为大古都。
支持者给出了一些理由,例如:大古都必须曾经是中国传统王朝的都城,宋朝就是其中之一,宋朝虽然南迁,但北宋、南宋同属宋朝,因此南宋的实际都城杭州符合这一条件。“杭州尽管只做过半个中国的都城,其城市的繁荣昌盛程度,却不亚于、甚或有过于全国性的五大古都。并且和五大古都一样,到今天还是一个大城市” “南宋诚然沦于偏安的局面,《宋史》之中并没有把南宋摒出,使之另成一史。这样杭州就和开封相抗衡,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然而这些理由显然无法说服现在的诸多反对者,他们认为在杭州定都的只有两个政权:吴越和南宋,虽然说定都时间较长,加一起超过200年了,杭州在南宋时期也确实很发达,可以称之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吴越国力弱小,统治区域主要是今天的浙江省。南宋统治区域虽然更大,但是毕竟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因此,杭州称之为古都当然没问题,但是称之为大古都,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不过,增加杭州为大古都的这一做法,在民国时期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没有引起什么争议,主要是当时关于大古都的评选还在初级阶段,标准不够清晰,当时学术也不够繁荣,缺少学术讨论,公众也缺少对此表达意见的意愿和途径,因此这么一提出来,大家也就普遍接受了。要是在今天入选,那肯定得吵起来。
杭州西湖
等后来安阳入选大古都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1988年,中国古都学会增选安阳为大古都,将传统的六大古都之说变为了七大古都,由此在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论。
安阳能入选的理由是:一、安阳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殷的所在地,这是我国现今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都城,建都时间长达273年。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先后定都邺城,建都时间近80年,而安阳是邺城的继承者。因此,可以称之为大古都。
反对者则是提出了成为大古都的标准:1、建都历史悠久(200年以上)。2、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优越。3、是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的中心。4、城市建设宏伟。5、延续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城市。安阳并不符合上述条件,因此不能入选。
支持者则驳斥这种观点,要么认为这些标准不合理,要么认为即使按照上述标准来看,安阳也大致符合。
争论的焦点在于安阳与殷、邺城是否是同一个地方。反对者认为殷、邺城、安阳虽然相距非常近,在建制沿革上也有某些联系,但不是一个城,而是三个不同的城,不能把殷和邺城的历史算在安阳头上。
支持者则是认为这三者一脉相承,殷位于安阳市之内,古邺城虽然现在不属于安阳市管辖,而是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然而580年,北周权臣杨坚在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叛乱后,为防止叛乱再起,下令毁掉邺城,将当地居民及行政机构的治所迁移到了西南20公里的安阳,此后两地长时间处于同一政区管辖之下,比如相州和彰德府,而治所一直在安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将临漳县划给了河北邯郸,因此说安阳是邺的继承者没问题。
邺城遗址平面图
正如西周镐京、秦朝咸阳、西汉长安、隋朝大兴城,其城址也都不在一处,有的相隔也较远,但是仍然被人们认为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今日的西安也由此成为大古都,那安阳自然也可以。
这场学术讨论后,大部分学者最终还是认可了中国古都学会增选安阳为大古都的这一决定,由此,七大古都之说逐渐流行。
当初力主安阳入选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说过,以安阳作为邺城的继承者 “有一点是不利的,那就是今天安阳的辖区不包括邺,对古都遗址保护、研究和旅游的开发不利。”如今看来,老先生的担忧确实是对的。现在邺城的知名度不行,和这个有一定的关系。
仅从文化宣传的角度来说,安阳如果大力宣传邺城,感兴趣来的人想看看相关遗迹、文物,结果发现在另一个省,这就很尴尬。而且宣传的话,为了更好的效果,最好是能得到邯郸的配合,但是邯郸一些人对将邺城的历史算在安阳头上,一直耿耿于怀,暗地里有邺城争夺战,这种不满可不仅仅只是民间的。这对双方的合作是不利的。因此,这些年来,安阳的宣传重点一直在殷墟。
你看西安就没这种问题。秦都咸阳在咸阳市,不属于西安市管辖,但是二者毕竟同属于一个省,而且西安还是省会、是副省级城市,话语权比较大。再加上这些年来,两个市一直实行西安咸阳一体化战略,两个市的主城区都快要挨到一起了。为此10年前,双方还各自划出了一部分地方,成立了西咸新区,现在其中的直管区已经归西安市管辖了,秦咸阳城遗址就在其中。
况且,退一万步说,即使不算上秦朝的定都,西安凭借其定都朝代之多、时间之长,其大古都地位也不会被动摇。
可是安阳不具备上述条件,首先,它和邯郸的合作,需要跨省,在大公司有过跨部门协同工作经历的人应该会对其中的艰辛有一些体会,所以当时有学者提议,希望在行政区划上能有所调整,将临漳县重新划归安阳,但是目前来看,应该够呛。
其次,安阳如果没有邺城历史的加持,仅凭借其是商朝后期的都城,虽然也很有分量,但是其大古都的地位恐怕会受到动摇,这也是当初它入选时以及后来论战时,其支持者一定要将邺城历史算在安阳头上的重要原因。
自安阳入选大古都之后,从商朝后期到清朝期间符合条件的古都已经在大古都之列了,按理说应该不会再新增了。然而,此后郑州、大同、成都先后入选大古都,七大古都最终变为了十大古都,这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我将会在下篇文章中讲述这三座城市入选大古都所引发的争议,欢迎大家关注。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参考文献:
毛曦《中国究竟有几大古都——民国以来中国大古都不断认定的来龙去脉》
毛曦《20世纪50年代前的中国大古都问题——有关大古都研究学术史的补充》
[日]木田知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论——以近三十年中国古都研究为中心》
陈桥驿《中国的古都研究》
陈文道《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回顾》
马正林《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
马正林《殷·邺·安阳》
徐建春《也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
邹逸麟《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张之《历史上安阳与邺之关系》
葛剑雄《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阳能否列为“七大古都”》
冯贤亮《“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
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序》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
来源:长河飞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