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与小岗两个时期典型,对时代精神面貌的影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3:49 1

摘要:早上刷到一条老乡拍的视频,大寨梯田灌满水像镜面,评论区却一片哀嚎:自家地没人种。

早上刷到一条老乡拍的视频,大寨梯田灌满水像镜面,评论区却一片哀嚎:自家地没人种。

心里咯噔一下——大寨和小岗不是写在课本里的“精神”吗,今天咋成了两幅对立的脸?

当年大寨人扛着铁镢上山,没日没夜劈石头,干出了全村水利。

那点粮不只是种出来的,是全村合起来省下来的。

村里没有谁家富得冒油,却户户都能吃饱,小孩放学回家先去大队放牛,老人冬天在窑洞里烤火,听的是广播里“把山河重安排”。

那一代人相信“大家好了我才好”,这不是口号,是天天看得见的一口水窖、一亩好田。

十年后小岗,18个人的红手印把田分了。

每家按手印那一刻,饿得发慌的眼睛第一次冒光:这下收成全归自己。

第一年稻子疯长,粮囤堆到梁上。

后来有人包拖拉机、开砖窑、跑江浙做羽绒,村子噼里啪啦像点燃的柴火,烧出一条活路。

那时谁要是再提倡“集体出工”,村民能笑掉大牙:老子都快饿晕了,讲什么“集体”。

两条路都赢了当年,如今却同时摆在眼前。

大寨留下的是“大家抬水一起喝”的底子,路修得直,树栽得高;小岗留下的是“我先跑起来再说”的冲劲,工厂、电商、直播带货呼呼往外冒。

可当跑得快的人把慢的人甩得看不见影子,村头留守的老人连手机都玩不利索,小岗的年轻人也嘀咕:钱赚了,人心却散了。

我回老家给二舅送奶粉,他拉着我看微信群:小岗那边的表弟天天晒别墅、晒新车。

他叹气,说当年大寨人修路挖沟,他家也出力,现在路通到了镇里,可年轻人跑光了,村里只剩他和一堆会响的大喇叭。

另一边,小岗的红砖别墅一排一排,门口停的宝马比镇上还多,可村里没人愿意修公用水井,家家打私家井,谁家泵坏了就被骂占资源。

两边都在焦虑,都想找补。

大寨人学小岗搞合作社,弄草莓大棚、搞民宿;小岗人搞集体公司,想让大家再“绑”在一起。

折腾一圈发现:把人再捆死没人干,彻底放羊又散架。

最后想通了——大寨那套“有事一起扛”是骨架,小岗那套“我的地我做主”是血肉;没骨架就瘫成一摊,没血肉就是僵尸骨架。

我现在回村,最喜欢蹲在大槐树下听老头们聊天。

老支书叼着旱烟说,当年大寨修梯田的干劲要留,可方法要换:用无人机看墒情,手机转账给合作社分红。

另一边的小岗老板也在琢磨:直播再好,也得雇本村人分拣打包,工资一天一结,人心就又往一处拢了。

说到底,好日子需要一起扛事,也得让每个人觉得那事值。

一句话收个尾:大寨教我们“别丢下任何人”,小岗教我们“别捆死任何人”,两样一起用,村子才既能长出新楼,也留得住喊你回家吃饭的人。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