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久很久以前,在公元前660年,那时的天下还处于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派自家太子申生去攻打东山皋落氏 ,而东山皋落氏就在如今昔阳的皋落村,这场征讨也算是昔阳早期历史里的一个大事件。到了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这地方就归了赵国,赵国还在如今的
昔阳
,别名乐平,山西省晋中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县境东与河北省赞皇县、内邱县、井陉县、邢台市接壤,西与寿阳县为邻,南与和顺县毗连,北与平定县相衔。
很久很久以前,在公元前660年,那时的天下还处于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派自家太子申生去攻打东山皋落氏 ,而东山皋落氏就在如今昔阳的皋落村,这场征讨也算是昔阳早期历史里的一个大事件。到了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这地方就归了赵国,赵国还在如今的东冶头修建了昔阳城,仿佛给这片土地打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公元前218年,昔阳这片土地上设置了沾县,属于上党郡。时光飞逝,到了东汉建安二十四年,沾县这里又有了大变化,设置了乐平郡和乐平县,就像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开启了新的篇章。北魏时期,太平真君九年乐平郡被撤销并入沾县,但在孝昌二年又重新设置,而且北齐的时候,郡、县都搬到了如今的昔阳县城,这一搬,也让县城逐渐成为了这片区域的中心。
等到了隋唐至宋元时期,隋朝开皇三年,乐平郡降成了县,归并州管辖。唐朝武德三年又在乐平县重新设置辽州,宋朝乾德元年在这儿设置平晋军,金朝大定二十二年归属平定州,兴定四年还把乐平县升级成了皋州,不过后来又被废除。到了蒙古中统元年,又变回乐平县,至元二年被撤销并入平定州,七年后才又重新设置,这一番番的变动,就像一场场历史的变奏曲。
明清时期,嘉靖二十年修建了县城南门城楼,给县城增添了几分威严。嘉庆元年乐平县被降为乡并入平定州,而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昔阳的泥澄口等地还派驻军队防守,也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
进入中华民国,1912年恢复乐平县,1914年改成昔阳县,归冀宁道管,后来道被撤销就直接归省管辖。1938年昔阳县一分为二,有了昔东、昔西两县,直到1945年9月才又合并成昔阳县,归太行区第二专员公署管。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11月昔阳县划归阳泉市,1960年又重新设置,属于晋中专区,1967年归晋中地区,从那以后,昔阳县的隶属关系就一直稳定下来。昔阳县一路从历史中走来,不仅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诞生过闻名全国的“大寨精神”,作为革命老区,还经历过很多有名的战役,往昔的故事,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昔阳并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沉睡。进入现代,它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大胆前行。
曾经以传统农业和煤炭产业为主的昔阳,深知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限性。于是,在农业领域,昔阳积极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培育特色农产品,打造绿色农业品牌。曾经的大寨,在新时代也焕发新活力,不仅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利用其知名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让游客既能体验田园风光,又能感受大寨精神的传承。
工业方面,昔阳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扶持新兴产业。锂电池负极材料、化工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为昔阳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企业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文化旅游更是昔阳发展的一大亮点。除了闻名遐迩的大寨,石马寺凭借其精美的北魏石窟造像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昔阳历史的见证,更是昔阳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昔阳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特色旅游线路,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昔阳、走进昔阳。
在城市建设上,昔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破旧的县城如今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洁,城市绿化不断提升,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昔阳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幸福感满满。
展望未来,昔阳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深度挖掘自身潜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昔阳将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美丽乡村,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之地。在文旅融合方面,昔阳将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把昔阳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信在昔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县城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附:昔阳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如下:
一,物质文化遗产
古建筑
1.崇教寺
:在昔阳县西南,有一座隐匿于岁月深处的瑰宝——崇教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教寺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踏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朴庄重的山门,它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挺立,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寺庙。穿过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内的天王塑像威严庄重,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敬畏。
而崇教寺的精华所在,当属大雄宝殿。这座大殿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宋代建筑的独特风格。走进大雄宝殿,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北宋时代。殿内保存着精美的宋代壁画和彩塑,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既有佛教故事,也有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是研究宋代文化和艺术的珍贵资料。彩塑更是巧夺天工,佛像面容慈祥,神态各异,服饰纹理细腻逼真,每一尊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崇教寺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昔阳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今,它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宋代建筑和艺术的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崇教寺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2.石马寺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闪耀着文明之光的瑰宝。山西省昔阳县的石马寺,便是其中一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明珠,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马寺原名为落鹰寺,它是北魏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从踏入寺门的那一刻起,仿佛就步入了一条通往千年之前的时光隧道。寺内遍布着众多石窟造像,这些造像最早能追溯到北魏永熙三年,岁月的斑驳非但没有掩盖它们的光彩,反而增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
走进石窟,一尊尊佛像映入眼帘,它们雕刻精美,线条流畅自然,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卓越的技艺与非凡的创造力。佛像的面容慈悲祥和,眉眼间流露出宁静与智慧,身上的服饰纹理细腻,褶皱仿佛被微风轻轻拂动,极具动感与层次感。有的佛像结跏趺坐,神态庄严肃穆;有的双手合十,似在默默祈福。这些造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具象体现,更是北魏时期社会风貌、审美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的生动写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历史角度来看,石马寺是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的见证者。在那个时代,佛教文化蓬勃发展,石马寺的石窟造像为后人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成为解读历史的重要窗口。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石马寺依旧屹立不倒,它宛如一位无声的讲述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村落
长岭村
:在昔阳的广袤土地上,长岭村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静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芒,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村落。踏入长岭村,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扑面而来的是浓郁醇厚的明清韵味。
这里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当,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村落布局严谨有序,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井然的生活图景。走在狭窄悠长的小巷中,脚下是历经岁月打磨的石板路,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数百年前村民们匆匆而过的脚步。
长岭村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各处。这些民居建筑工艺精湛,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展示着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庙宇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间彰显着历史的厚重与宗教的神圣,承载着村民们世代传承的信仰。而那一座座古楼阁,或精巧玲珑,或大气磅礴,在岁月中默默守望,见证着长岭村的兴衰变迁。
长岭村不仅是建筑的博物馆,更是昔阳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生动体现。在这里,你能看到古老的农耕工具,了解传统的农事活动,感受先辈们与土地紧密相连的质朴情感。逢年过节,村里还会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让人们深刻领略到昔阳地区独特的民俗魅力。长岭村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的记忆,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品味。
红色文化遗址
1.大寨村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村宛如一颗闪耀在全国农业战线上的璀璨明星,成为激励无数人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精神灯塔。彼时,大寨人凭借着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了震惊全国的农业奇迹,成为全国农业的典范,大寨精神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
时光流转,大寨的辉煌并未被岁月尘封。如今的大寨村,保存着大量与大寨精神相关的历史遗迹,它们是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有力见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感受大寨精神的独特魅力,是极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重要景点。
走进大寨展览馆,丰富的图片、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将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深入了解大寨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步实现粮食高产、农业丰收的发展历程。
而陈永贵故居
,则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位大寨领头人的质朴与坚韧。故居内的陈设简单而朴素,仿佛还能看到陈永贵忙碌的身影,他带领大寨人肩挑背扛、开山造田,用汗水和智慧诠释着大寨精神的内涵。漫步在大寨村,处处都能感受到那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力量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2.泥澄口
:在昔阳的历史长河中,泥澄口绝非平凡之地,它是大名鼎鼎的“亮剑”原型地,镌刻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承载着昔阳人民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
回首往昔,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片土地曾被战争的阴霾笼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妄图摧毁一切。然而,昔阳人民并未屈服,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悲壮的战斗。
在泥澄口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洒落着战士们的热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见证了昔阳人民奋起反抗的英勇身姿。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们毫无惧色,凭借着简陋的武器和顽强的意志,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地道战、游击战,灵活多变的战术让敌人防不胜防,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反击,都彰显着昔阳人民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决心。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泥澄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抗战遗迹,它们是历史的无言见证者。断壁残垣上的弹痕,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隐蔽的地道,曾是战士们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秘密武器”;古老的战壕,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争的紧张与残酷。这些遗迹不仅是泥澄口的历史印记,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来到泥澄口,触摸这些遗迹,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昔阳人民英勇抗争的画面,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昔阳拉话
:在山西省昔阳县,有一种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昔阳拉话,它不仅是晋中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昔阳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独特表达。
昔阳拉话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宋、元年间。在那个久远的时代,它就已在昔阳的街头巷尾、乡村田野间生根发芽,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其他民间舞蹈不同,昔阳拉话通过群体舞蹈的形式来演绎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之中。它的表演有着严格且独特的程式,舞者们从出场顺序到动作衔接,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则,这种规则不仅体现了昔阳拉话的严谨性,更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昔阳拉话的舞步堪称一绝,灵动而富有节奏感。舞者们的步伐或轻盈跳跃,或沉稳踱步,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鼓点上,诉说着昔阳的往昔。手中丰富多样的道具更是为舞蹈增添了不少色彩,扇子、手帕、彩带等在舞者手中翻飞,或如彩蝶翩翩起舞,或似长虹划破夜空,将舞蹈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昔阳拉话的传统节目,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们往往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通过舞蹈的形式传达着善恶有报、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等朴素而珍贵的价值观,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发挥着教化民众的作用。昔阳拉话就像一本活着的史书,用舞蹈记录着昔阳的历史与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
此外,昔阳县还有田川的跑炮、北界都的社火、北掌城的竹竹马、安坪的马故事、落雁头的高跷、崇家岭的滚叉、南界都的提灯会、里安阳沟的迓鼓等。
来源:淡泊史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