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觉得读诗是件极私人又极共通的事。某个寻常午后,或是某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偶然翻到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心头忽然就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分明从未到过玉门关,却好像跟着那缕春风,掠过了万仞群山,摸到了戍边人眼底的寒凉。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说起盛唐,总绕不开“雄浑”二字。那是个连风都带着豪气的时代,诗人提笔就能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仿佛抬手就能触到秦汉的月光。王昌龄的《出塞》该是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你且看这二十八个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第一句时,总觉得时间忽然被拉得很长。秦时的月亮照着汉时的关隘,不是说月亮真的从秦代挂到汉代,而是那轮月亮里,装着太多朝代的战事与乡愁。多少将士背着行囊走出家门,就再也没回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六个字,轻得像一声叹息,重得却像千万座孤坟。可盛唐的诗人从不会只沉溺于悲伤,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是抱怨,不是哀叹,而是一种骨子里的自信——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在,胡人的战马就绝过不了阴山。这种豪迈,不是空喊口号,是藏在“龙城飞将”四个字里的英雄气,是哪怕身处乱世,也相信正义与力量的底气。
同样写边塞,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多了几分苍凉的诗意: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试着闭上眼睛想这幅画面:黄河水从天边流来,像是从白云里淌出来的,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被万仞高山围着,渺小得像一粒沙。这时候,羌笛吹起了《折杨柳》——古人折柳送别,笛声里满是思乡的愁绪。可诗人却说“何须怨”,不是真的不让怨,是他知道,怨也没用。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就像朝廷的恩泽到不了边关,戍边人的乡愁,只能埋在心底。这种“怨而不怒”,才是盛唐的从容:知道人生有遗憾,却不沉溺于遗憾,反而把遗憾酿成了诗里的壮阔。
若说边塞诗是盛唐的筋骨,那李白的诗便是盛唐的魂魄。他的《早发白帝城》,读来就像一阵风,带着挣脱束缚的轻快: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知道吗?这首诗是李白被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时突然接到赦免令写的。前一天还在愁云惨雾里,后一天就重获自由,这种心情,大概只有“千里江陵一日还”能形容。白帝城在彩云之间,像是从天上下来的城,轻舟掠过万重山,猿猴的叫声还在耳边,船已经走了很远。整首诗没有一个“喜”字,可你读的时候,分明能感受到那种从心底涌出来的畅快——就像你攒了很久的烦心事,突然有一天全部解决了,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李白的厉害,就在于他能把自己的情绪,变成每个人都能懂的欢喜。
同样写送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却把“不舍”写得格外温柔: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的早晨下了场小雨,把路上的尘土都打湿了,客舍旁边的柳树,绿得发亮。这样清新的景色,本该是让人欢喜的,可一想到朋友要去安西,心里就沉了下来。“劝君更尽一杯酒”,不是真的贪杯,是想多留朋友一会儿,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认识的人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送朋友上车,明明已经说了“再见”,却还想再叮嘱一句“路上小心”;明明知道以后还能见面,却总觉得这一别,就少了点什么。王维把这种心情写进诗里,没有大哭大闹,只有一杯酒,一句叮嘱,却比任何激烈的情绪都让人动容。后来这首诗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唱了千年,大概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在里面,看到了自己送别的样子。
盛唐的风慢慢停了,中唐的诗人开始低头看脚下的路。他们不再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而是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这些诗里没有那么多英雄气,却多了几分人间的烟火味。
刘禹锡的《乌衣巷》,大概是最能让人想起“世事无常”的诗: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从前是六朝贵族住的地方,何等热闹?可现在呢?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夕阳,斜斜地照下来,带着点冷清。最妙的是后两句,从前在王导、谢安家里筑巢的燕子,现在飞到了普通百姓家。燕子还是那些燕子,可房子的主人变了,朝代也变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回到小时候住的地方,发现老房子拆了,路边的树没了,从前熟悉的一切都变了,心里空落落的。刘禹锡写的不是燕子,是时间,是那些我们留不住的繁华与变迁。读这首诗的时候,总觉得要轻轻叹口气——原来再厉害的人,再繁华的地方,也敌不过时间。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则把“思念”写得绕来绕去,却格外真实: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开头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把多少人的心事都写尽了。有人问你什么时候回来,你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含糊地说“还没定”。巴山的夜里下着雨,池塘里的水都涨满了,就像心里的思念,越积越多。可李商隐没有一直沉浸在愁绪里,他开始想象:等我们重逢的时候,坐在西窗下,一起剪着蜡烛,说说今天这场巴山夜雨的事。你看,他把现在的愁,变成了未来的回忆,就像你在异乡想家的时候,会想象过年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心里就暖和了一点。这种“以未来的喜,解现在的愁”,大概就是成年人最温柔的自我安慰吧。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则把“物是人非”写得让人心酸: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盛唐有名的乐师,从前杜甫在岐王、崔九的家里,经常能听到他唱歌,那时候的盛唐,何等繁华?可现在呢?安史之乱过后,杜甫在江南遇到了李龟年,江南的风景还是那么好,可已经是落花的季节了。“落花时节”四个字,藏了太多东西:是两个人的老去,是盛唐的灭亡,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前。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遇到很久没见的朋友,明明有很多话想说,却只说了一句“好久不见”,因为你知道,你们之间隔着的,是太多无法言说的岁月。杜甫的厉害,就在于他把这么多复杂的情绪,都装进了二十八个字里,读的时候,心里像被什么堵住了,却说不出话来。
晚唐的天空,已经没有盛唐那么明亮了。战乱、动荡,让诗人的笔变得沉重起来,可他们依然在写诗,把对国家的担忧、对人生的无奈,都写进二十八个字里。杜牧的《泊秦淮》,就是这样一首让人心里发沉的诗: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边的夜里,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滩,一片朦胧。杜牧把船停在酒家旁边,听到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那是陈后主亡国时唱的曲子。他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不是在怪歌女,是在怪那些听曲子的人,那些还在沉溺于声色的统治者。晚唐已经风雨飘摇了,可还有人在醉生梦死,这让杜牧心里着急,却又无能为力。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想改变,却又做不到,只能在心里叹气。杜牧把这种“无力感”写进诗里,没有大喊大叫,只有一句轻轻的指责,却比任何激烈的批判都让人警醒。
同样写边塞,陈陶的《陇西行》则把战争的残酷,写得让人心疼: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前两句写将士们的勇敢,他们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自己的性命,可五千个穿着貂锦的士兵,都死在了战场上。后两句突然一转,写无定河边的白骨,其实是那些女人梦里思念的丈夫。你能想象吗?一个女人还在梦里盼着丈夫回来,可她的丈夫,已经变成了河边的一堆白骨。这种对比,太残忍了,却又太真实了。战争从来都不是英雄的赞歌,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无数人的生离死别。陈陶没有写战争的轰轰烈烈,只写了“白骨”和“梦”,却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悲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时候离开家,老了才回来,口音没变,头发却白了。村里的小孩不认识他,笑着问“你从哪里来呀”。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回到老家,发现自己像个外人,从前熟悉的路变了,熟悉的人老了,连小孩都不认识你了。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大概就是乡愁吧。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没有哭哭啼啼地说“我想家”,只写了一个简单的场景,却让每个人都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杜牧的《清明》,则把一个普通的节日,写得充满了诗意: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下雨,本是很平常的事,路上的行人因为下雨,心里闷闷的,想找个酒家避雨。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有酒,有温暖。这首诗里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有一个简单的场景:雨、行人、牧童、杏花村。可你读的时候,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就像你在下雨天,突然看到一家亮着灯的小店,心里就有了着落。杜牧的厉害,就在于他能把寻常的小事,写得充满了人情味,让我们觉得,原来生活里的小确幸,早就被写在诗里了。
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送别写得格外洒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三月的扬州,正是繁花似锦的时候。他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碧空尽头,只剩下长江水向东流。这首诗里没有“舍不得”,没有“再见”,只有对朋友的祝福,对未来的向往。就像你送朋友去远方,虽然心里舍不得,却还是笑着说“一路顺风”,因为你知道,朋友要去的地方,有更好的风景。这种“洒脱的送别”,大概是成年人最体面的温柔吧。
除了前面说的二十一首诗,还有五首七绝,也藏着不一般的深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把“坚守”写得格外坚定: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王昌龄告诉朋友,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他,就说他的心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那时候的王昌龄,正受到别人的诬陷,可他没有辩解,只说“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他对自己的坚守,也是对亲友的承诺。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被别人误会,却不想解释,只想用行动证明自己。王昌龄把这种“坚守”写进诗里,没有喊口号,只有一颗像冰一样纯洁的心,却比任何解释都有力。
王维的《鸟鸣涧》,则把“宁静”写得让人心安: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下来的时候,才能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夜里的春山,安静得像空了一样。月亮出来,惊动了山里的鸟,它们在山涧里时不时叫一声。这首诗里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只有桂花、春山、月亮、鸟。可你读的时候,会觉得心里特别安静,就像你在周末的早晨,躺在床上,听到窗外的鸟叫声,心里没有一点烦心事。王维的厉害,就在于他能把“宁静”写出来,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把“壮观”写得让人心潮澎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生出紫色的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一条白色的带子挂在山前。瀑布从三千尺高的地方流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掉下来了。李白的想象力总是这么丰富,他把瀑布比作银河,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壮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看到美丽的风景,觉得语言都变得苍白,只能在心里感叹“太美了”。李白把这种“惊叹”写进诗里,用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把“欢喜”写得格外简单: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唱歌,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从窗户里能看到西岭上千年不化的雪,门口停着要去东吴的船。这首诗里没有什么大喜事,只有四个简单的画面: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可你读的时候,会觉得心里特别欢喜,就像你在春天的早晨,看到花开了,鸟叫了,心里就充满了希望。杜甫的厉害,就在于他能把简单的欢喜写出来,让我们觉得,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则把“深情”写得格外执着: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无题”总是带着几分朦胧的深情,这首诗把“离别”的重量写得格外沉。“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叠在一起,像绕在心头的线,越缠越紧——见面本就不容易,分开时就更难割舍。东风软得吹不动花,百花都凋零了,就像两个人之间的缘分,明明舍不得,却还是要走向离别。可后两句突然一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吐丝直到死才停,蜡烛烧到成灰才不流泪,这哪里是写蚕和蜡烛,分明是写心里的执念:就算不能见面,这份感情也会像春蚕吐丝、蜡烛燃烧一样,直到生命尽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心里装着一个人,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哪怕知道可能再也见不到,却还是忍不住牵挂。李商隐没说这份感情是爱情还是友情,可正是这份模糊,让每个人都能在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原来不管是哪种深情,都是一样的执着。
来源: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