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难卧难眠” 到 “稳步出院”! TAVR 技术让瓣膜病患者重获心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6:53 1

摘要:74岁的徐奶奶(化名)怎么也没想到,困扰她十余年的胸闷气短、无法平卧的痛苦,竟在一场“不开刀”的手术后彻底改变。而她所接受的,正是目前先进的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半个月前,她只能半躺在床上艰难喘息,每一个夜晚都是与呼吸的挣扎;

半个月后,她整理好行李,步伐轻松地走出日照心医的大门,脸上是久违的笑容。

74岁的徐奶奶(化名)怎么也没想到,困扰她十余年的胸闷气短、无法平卧的痛苦,竟在一场“不开刀”的手术后彻底改变。而她所接受的,正是目前先进的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Part 01

十年病痛,心脏瓣膜已成“沉重枷锁”

十年前徐奶奶首次出现间断性气短、乏力的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 “心脏瓣膜病”。当时由于症状未严重影响生活,没有接受特殊针对性治疗,可她没料到,这颗 “心脏定时炸弹” 正在悄然恶化。三年前,徐奶奶因急性左心衰竭在我院治疗后,此后病情反复,住院治疗成了常态。

近一个月来,徐奶奶的症状急剧加重:稍微活动就呼吸困难,夜间睡觉时必须保持端坐姿势,一旦躺下就会被憋醒,甚至连穿衣、洗漱这些日常小事都需要家人协助。

徐奶奶一家人再次找到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心衰中心主任高婷雯博士时,她的主动脉瓣已经出现中重度狭窄合并关闭不全,也就是说,她心脏的“门”既打不开、又关不拢,导致血液流通受阻、心脏负荷急剧增加,继而引发严重心衰,EF值仅为37%,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Part 02

开胸风险高,微创换瓣成最优解

像徐奶奶这样高龄、心功能差的患者,若接受传统开胸手术,需要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大、恢复慢,风险极高。

为了给徐奶奶制定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心衰中心立即启动了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心内科、心外科、超声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围绕徐奶奶的病情展开了深入研讨。专家们仔细分析了徐奶奶的心脏结构、血管条件等各项指标,结合术前精准的CTA数据,反复模拟手术路径,并结合既往丰富的 TAVR 手术成功经验,最终一致认为:微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Part 03

微创术式精准换瓣

“TAVR 手术适用于高龄、高危、外科手术风险高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是目前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前沿技术。这种微创方式不仅能大幅降低手术创伤,还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尤其适合像徐奶奶这样高龄、高危的心脏瓣膜病患者。”高婷雯解释道。

手术当天,葛均波院士心内科团队凭借术前精准计算的CTA数据、超声影像的实时引导,将一枚精人工瓣膜经导管缓缓送达预定位置。

释放、定位、展开……整个过程犹如在心脏内“植入一朵生命之花”。术后造影显示:瓣膜位置精准、启闭良好,主动脉瓣反流从重度降至轻度!徐奶奶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

Part 04

从“无法平卧”到“行走自如”,她迎来了新生活

术后第二天,徐奶奶就可以自主坐起;第三天,她已能在走廊缓步行走。最让她开心的是终于能躺平睡个整觉了,EF值也提升至44%。

“没想到好得这么快,胸口不闷了,气也顺了,整个人像重新活过来一样!”徐奶奶出院之前感叹道,并将一面锦旗送到心衰中心医护人员的手中,再次表达了重获心生的感激之情。

生命不应因年龄和风险而失去重获健康的机会。

日照心脏病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瓣膜病微创治疗领域持续深耕,不断开展如TAVR、二尖瓣夹闭(TEER)等高新技术,致力为更多高危心脏疾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我们期待,更多如徐奶奶一样的患者,能够通过现代医学的进步,迎来崭新的“心”人生。

来源:吃吃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