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万州区体育场的绿茵场上,垫江兰兰小学校(兰兰特殊教育学校)的9名残疾儿童足球队员如风般驰骋——这群曾在夕阳下反复练习带球、传球,如今在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重庆选拔赛的赛场上,用拼搏换来了冠军的荣耀。
“有孩子说:‘邓妈妈是超人!’ 她虽没有超能力,却用23年证明:教育者的坚守,能让每一颗‘星星’重新闪亮。”
5月14日,万州区体育场的绿茵场上,垫江兰兰小学校(兰兰特殊教育学校)的9名残疾儿童足球队员如风般驰骋——这群曾在夕阳下反复练习带球、传球,如今在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重庆选拔赛的赛场上,用拼搏换来了冠军的荣耀。
当孩子们互相簇拥着向观众席比心时,那些因奔跑而颤抖的身影、因欢呼而泛红的面颊,不仅是赛场上奋勇拼搏的勋章,更将校长邓兰23年特殊教育生涯的信念——“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芒”,牢牢铸刻在每一道用力挥舞的手臂、每一次默契相握的掌心里。
01
初心之始:
一个“特殊学生”开启的逐光之旅
1991年,邓兰从垫江师范幼师专业毕业,扎根乡村教育。2002年,她创办高安镇兰兰幼儿园,却因一名脑瘫儿童的出现,悄然改变了人生轨迹。
开园首日,一名脑瘫患儿阳阳缩在墙角,口水浸透衣襟,连吞咽米糊都困难。毫无特教经验的邓兰,用搪瓷缸装热水为他热敷僵硬的四肢,跪地擦拭呕吐物,整日抱着哭闹的他哼童谣。
一段时间后,当阳阳突然抓住她的衣角,含混喊出“邓妈妈”时,这个倔强的女人却转头抹起了泪:“原来他们不是教不会,只是需要千万倍的耐心。”
2007年,邓兰创办兰兰小学,尝试将残疾儿童编入普通班,却引发轩然大波。癫痫发作、哭闹失控、大小便失禁……教室常一片狼藉。
家长集体抗议:“赶走他们,否则我们退学!”面对质疑,邓兰在日记中记下每个孩子的“密码”:“小芳发病前会咬手指”“强强听到《小星星》便安静”。她还设计“动态分离”策略:发现孩子情绪波动,立即转移至铺满软垫的“安抚室”,用拥抱和童谣稳定情绪。
这些朴素的举动,也为后来的特教实践埋下了伏笔。
(邓兰教学生绘画。)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县残联三次上门调研,和邓兰交流解决农村不能随班就读困境残疾儿童“入学难、康复难、生活难”三大问题的方法。
“兰兰小学有特殊儿童教育基础,不如将其作为试点?”县残联有关领导提出想法,去探索实施“康复+教育+托养”融合服务模式。
做?还是不做?既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也缺乏人力物力,邓兰一时间陷入纠结。
这年暑假,邓兰带着全校50余名教师走访了全县6-17岁残疾儿童家庭,被触目惊心的现实刺痛:全县约200户重度残疾儿童大多因贫困、无人照料等多方面因素,长期被“关在家中”,未接受任何教育。
孩子们被锁在脏乱的土房里,有的几个月未洗过澡,有的连吃饭都要靠人掰开嘴塞进去。其中一户家庭,父母及三个孩子都有智力障碍,家里像牛圈,床上盖的是黑铺盖,到处都是屎尿味,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邓兰。
“做,一定要做!”看着脏兮兮的孩子,邓兰咬牙接下这“不可能的任务”。
02
突围之路:
在“不可能”中蹚出康教托新路
2016年的春天,兰兰小学校新迎来了26名残疾儿童,其中百分之八十是重度残疾。
即便是做好了开学评估、分班人员配备、心理建设等多方面准备,现实依旧给了邓兰当头一棒,首周的“兵荒马乱”让教师集体崩溃:浑身溃烂的孩子、见人就咬的男孩、整日尖叫的自闭症患儿……一名教师躲进厕所痛哭:“我宁愿去工地搬砖!”邓兰却套上厚棉袄,走向攻击性最强的小杰。男孩撕咬她的手臂,鲜血渗入棉絮,她纹丝不动:“小杰不怕,邓妈妈在。”
连续七天,邓兰蜷缩在教室角落陪小杰扔沙包,用水果糖换下他手中的板凳。第八天,小杰第一次主动抱住了邓兰。
同样的“奇迹”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浑身脏污的女孩经过三天温水慢慢擦洗,终于允许教师触碰;见人就咬的男孩在反复安抚后,学会用点头表达需求......
随着经验积累,邓兰意识到,特殊教育不能停留在“养活”层面,更要让孩子有尊严地成长,“康教托一体化”势在必行。
邓兰将康复训练、文化教育、生活托管有机结合,创新摸索出“六步教学法”:先评估孩子能力,再从生活自理、肢体康复、认知训练、情绪管理、社交引导、职业启蒙逐步推进。
办学路上困难重重,校舍改造、康复器材购置花费颇多,她曾抵押自己的房产,甚至挪用自己工资填补缺口;师资匮乏让她不得不亲自上阵成为“多面手”教师,既要上课,又要当护理员、康复师。
“有时候也想放弃。”邓兰坦言,虽然资金上有政府补贴、残联购买服务等,时不时还有爱心企业捐赠物品、上门义剪,但更艰难的是家长的误解。
一名孩子曾因自残导致牙齿脱落,由于教室内未安装监控,无法再现当场情境,家长认定是老师失职,报警并要求赔偿。
邓兰几次上门沟通,展示孩子日常照料的照片,带家长参观学校为孩子准备的防撞设施......“您看,我们专门给他买了头盔防止他撞墙,就连吃饭都有人盯着,生怕他咬到自己。
最终,家长在看到孩子进校后的变化低下头,把孩子送回学校。
孩子返校见到邓兰的第一句话不禁让她红了眼眶,所有的苦涩都被孩子的这句“邓妈妈,想你了。”冲淡。
邓兰的手机里,还有着许多孩子的“第一次”:歪歪扭扭的字画、用橡皮泥捏的小花、手工缝制的布袋……这是邓兰坚持的力量源泉。
03
追光之果:
上千颗重新闪耀的星
(邓兰帮助学生洗漱。)
自开展试点以来,邓兰团队累计服务超千名残疾儿童,其中,15名残疾儿童转入普班后成绩优异,升入重点中学。
学校也成为残疾人群体体育和特奥运动综合训练基地,培育的选手屡获殊荣:县级乒乓球冠军、市级残运会啦啦操规定动作荣获金牌、自选动作荣获银牌......
在兰兰小学的实践基础上,垫江县残联、县圆梦残疾人服务中心牵头起草了重庆市地方标准《残疾儿童(7—17岁)康复教育托管服务规范》,已于去年7月获批发布,在全市推广实施,当前已在周边的丰都、奉节、武隆、四川邻水等多个区县复制推广,受到残疾孩子及家长普遍欢迎。
去年11月,该标准又被纳入中国残联规范化标准课题立项研究,以兰兰小学为基础的“垫江经验”正逐步走向全国,推动更多特殊孩子实现康复梦、入学梦、就业梦,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他们不是‘负担’,只是需要有人帮他们找到发光的方式。”邓兰说。
(邓兰与学生一起玩耍。)
在兰兰小学校的功能室里,康复器材整齐排列:脑瘫儿童在步态训练器上练习行走,智力障碍孩子用串珠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自闭症儿童通过沙盘游戏学习表达。
邓兰还特意设置“生活实践区”,让孩子们练习洗菜、切菜、叠衣服,甚至生豆芽、做手工,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是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铺路。
职业培训教室里,脑瘫少年小凯将一枚加工组合零件郑重地放在邓兰手心——这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尽管他的手指依然扭曲,说话时嘴角歪斜,但眼中的光芒却比任何奖杯都耀眼:“邓妈妈,我能、能赚钱啦!”
在邓兰的校区规划图上,“职业培训车间”和“社区融合基地”被重点标注。她期待着有一天,这些孩子能带着烘焙的饼干、种植的豆芽走进社区集市,用劳动赢得尊重。
“教育从来不是挑选适合的孩子,而是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夜幕降临,兰兰小学的教室依然灯火通明,欢笑声与读书声交织成一片地上的银河——那里有曾被遗忘的星星,正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照亮人间。
记者手记
以爱为灯 照亮“星星”之路
23年前,一句含糊的“邓妈妈”,让邓兰踏上特殊教育之路。23年后,她依然会跪地擦拭孩子的呕吐物,衣袖上沾着的口水、颜料,都是爱的印记。
采访时,她总说自己“没做什么”,可正是这些“小事”,藏着最厚重的爱:被咬出血的手臂依然选择拥抱,凌晨还亮着的台灯下改教案,深夜里轻轻的查寝脚步……
最让人触动的,是她对每个孩子的坚信。她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发光,相信再微弱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当别人把残疾儿童当“负担”,她却用“六步教学法”和“康教托一体化”,稳稳托住这些脆弱的生命。
在这里,尖叫变成童谣,伤害化作拥抱,就连发豆芽都成了孩子感受尊严的课堂。
有孩子说:“邓妈妈是超人!”
她虽没有超能力,却用23年证明:教育者的坚守,能让每一颗“星星”重新闪亮。
来源:这里是垫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