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时期,国与国之间外交互动,都是一场政治搏奕。所谓“折冲樽俎”,就是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或彼此达成共识和友好,从而化敌为友。《王孙圉论楚宝》一文中的王孙圉,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他能透过赵简子的言行,敏锐洞察其政治企图,抓住关键,从而化被动为主
——谈《王孙圉论楚宝》
创原
任何时期,国与国之间外交互动,都是一场政治搏奕。所谓“折冲樽俎”,就是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或彼此达成共识和友好,从而化敌为友。《王孙圉论楚宝》一文中的王孙圉,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他能透过赵简子的言行,敏锐洞察其政治企图,抓住关键,从而化被动为主动,有的放矢,据理驳论,维护国家形象。本文仅就文章开头小段进行探讨。
一、开头问答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亦?”曰:“未尝为宝。……”
意思是:王孙圉出访晋国,晋定公设酒宴接待王孙圉,赵简子为宴会主持,衣服饰玉随身动而鸣响,问王孙圉“楚国的白珩还有吗?”王孙圉回答:“还有。”赵简子又问:“白珩美玉作为楚宝珍宝,还有多少?”王孙圉回答“楚国未曾作为珍宝。”这段描述赵简子主持宴会礼仪行态及两问王孙圉,由“鸣玉以相”,到“白珩还有吗”,及“作为楚宝珍宝,还有多少?”,含有对楚国的蔑视和侮辱。为什么呢?
二、历史背景
1、截止楚昭王之前,楚国已经历了十七位国君,晋、楚之间发生过十三次战争,晋赢十一次,败二次;而楚赢二次,败十一次。战争失败是一种屈辱,但是楚国仍然保持着领土完整和较强的国力。
2、父祸子承,几于亡国灭宗
(1)楚昭王的父王楚平王于公元前516年辞世,作为不满十岁的太子壬于公元前515年继位,史称楚昭王。王孙圉为楚昭君王之忠臣。
(2)伍子胥报仇攻破楚都
在公元前是522年,因楚平王听信谗言,处死太子太傅伍奢和其长子伍尚,幼子伍子胥逃亡吴国,帮助吴国公子光杀死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此就是著名的吴王阖闾。吴王封伍子胥为大夫,辅佐国政。并重用孙武,统领军队。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统率吴军,联合察军、唐军,攻打楚国,一举攻破楚国京都郢城。伍子胥掘开楚平王陵墓,鞭尸三百以泄枉杀父兄之恨。郢都攻破,楚国几乎亡国,而楚昭王率残部出逃随国。吴军在郢都烧杀淫掠,楚国财宝尽劫一空,就连楚国的玉器典章也被吴王搬走,这是楚国历史上的巨大耻辱。
《王孙圉论楚宝》,应是发生在公元前493年之后的外交事务。此时,晋定公在位,赵简子已执掌晋国朝政。郢城已经收归十余年了,楚、晋两国之间相对稳定,没有直接的军事对抗,也未形成合作,但彼此之间存在外交互动。楚国尚处于恢复元气、寻求发展和崛起的时期。
三、问话中隐含的讥讽,蔑视和侮辱
上述的历史背景表明,楚国在对外军事上的失利,尤其是在楚昭王时代,吴军攻陷郢都,致使楚国财宝流失,玉器典章也被掠走。至此,赵简子问话目的就非常明确。其原文的字义就能确定。“在”即“有”。“几何”即“多少”。
1、白珩还有吗?隐含:白珩是不是被吴国掠完了?
2、还有多少?隐含:除去被抢劫的,还剩余多少?是不是没有了?
这两问,从“鸣玉”到“白珩”,看似自然、平淡,却暗藏杀机,欲拿捏王孙圉。也体现赵简子作为晋国权臣的不同寻常。通过问“白珩”之玉,意在揭开楚国以往的伤疤和屈辱。
但此时的王孙圉,洞悉企图,紧紧抓住“其为宝也”,而避开回答“几何亦?”。随即话锋一转,“未曾为宝。”就“宝”展开驳斥和立论,从而由被动转为主动,通过“未曾为宝”;“若夫白珩,先王之玩物,何宝之焉?”;“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层层批驳“为宝”,致使赵简子理屈辞穷,非常尴尬。 你赵简子认为的珍宝,我楚国未曾作为宝物;你赵简子认为的珍宝,曾是先王的玩物,先王也没有作为珍宝;你赵简子认为的珍宝,我楚国作为文化落后的边远少数民族,见识不足,也不算什么宝物。
回首开头,联系历史背景,体味王孙圉的答话。其义是:虽然楚国曾失去过白珩之类的、他人认为的宝物,但我们楚国不认为是宝物,失去的就失去吧,并不重要,淡化白珩和曾经的失败,从而树立自己的国宝观。这种对白珩的轻视和淡化,以及自己确立的国宝理念,实质是对赵简子的蔑视和对自己国家尊严的维护。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