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看紫砂壶泥料,越看越糊涂,只感觉水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泥料说法,根本没有标准可寻!”“几乎所有的那些标准、特征、技巧,都不能广泛运用,最后都会翻车!”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看紫砂壶泥料,越看越糊涂,只感觉水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泥料说法,根本没有标准可寻!”“几乎所有的那些标准、特征、技巧,都不能广泛运用,最后都会翻车!”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从辨别端来看,你缺乏系统、正确的宏观认知。仅凭单一标准,去妄断优劣,无异于盲人摸象。
其实,紫砂壶泥料的优劣绝非玄学,而是通过发色、肌理、油性三大维度直观呈现。真正的好泥料,必同时在这三方面经得起推敲与时间考验。
一、肌理。
肌理特征由“颗粒”和“质感”两部分组成:
1、颗粒。优质泥料的颗粒分布遵循“大颗粒支撑、小颗粒填补,由大到小连续过渡、自然分布”的黄金比例。这里要尤其警惕三种情况:
①“砂是砂、浆是浆”的分离感,颗粒边缘规整锋利,无法自然融吞在肌理之中,仿佛“麦片漂浮在白粥上”,这是典型的冲浆料。
分离感突出
②“全是浆”的玻化感,表面光滑死板、无颗粒细节,完全是一抹平的单调层次,这也是典型的冲浆料。
一抹平的死板
③“全是砂”的干涩感,不带一点温润,好像陶壶一般。
没有一点温润
2、质感。好泥料的肌理应如婴儿肌肤——温润内敛,触之微黏、有弹性,且略带阻尼感。劣质泥料则两极分化:或如玻璃般滑硬(高浆化)或如砂纸般粗粝(颗粒突兀)。
简单说,“好泥料”的肌理是鲜活的,是可观可感的。你把手伸出来,比较一下手臂皮肤和塑料遥控器之间的肌理区别,再仔细实物对比一下好料和其他,你就明白了。这个差距,叫实力碾压、降维打击!
好砂料的鲜活感
二、发色。
发色是泥料的第一视觉语言,但绝非“颜色鲜艳、对比度高、视觉冲击力强=好料”。好料的发色是建立在“肌理”之上的发色,而非死板的“颜色”,起码要满足以下2点:
好砂料的视觉效果
1、自然过渡:烧成后颜色呈现多层次渐变。
2、光线互动:随光线角度变化会产生微妙的明暗差异。
市场上那些号称“天青泥”却通体无颗粒、或“大红袍”颜色艳俗的壶,本质是低端陶土添加氧化物所致,发色已背离紫砂的天然基因。
另外,近来“高纯度”一词很是火爆,什么“99%红”、“极致选矿”等等。在惯性思维下,单一矿料,纯度越高,泥料品质就越好。这个其实,还是需要理性看待的。
一方面依靠传统手工练泥,根本达不到绝对的纯净;另一方面,紫砂的发色质感之美,美就美在颗粒的层次感、发色的层次感,这些你所认为的“不纯那些物质”,恰恰就是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光线下,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这就好像日常生活中,高端衣物、家具的表面,看似是统一的一抹色,但它细节又很丰富,并不死板。相较于直播壶商“1、2、3上车”“雾里看壶、无脑抨击”,这是一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高级认知!
好砂料的视觉效果
三、油性。
油性是泥料灵魂的显化,但需警惕“表面油光”的欺骗性:
1、真油性:源于矿质有机沉积,表现为热水浇淋后自然泛润,冷却后润感内敛。其泡养后油性如“从皮肤底层透出”,与外山料“表面镀膜”的贼光截然不同。
自然油性
2、假油性:高结晶泥料或抛光壶,新壶即光亮如釉,但泡养后仅表层增亮,无深层质感变化。这类泥料常被商家鼓吹“明针工艺佳、自带油性足”,实为牺牲透气性的工艺造假。
具体前两期文章,我已经详细说过,大家可以自行去阅读理解。
假油性
上述三点,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当然,这里谈的只是共性,本文也只是让大家有个理性的整体认识。至于个性问题,比如好的底槽清、好的绿泥、好的朱泥,各自有什么特点,则要个性分析,我们以后再一个个讲解。
泥料是一把壶的基础,说这么多,绝非“泥料党”那般只看泥料。我是想,既然大家花了钱,就应该花明白。哪怕增加点平时的谈资,也是不错。
氿岕紫砂制《狮球》
好了,我又该做壶去了,这个问题就说到这。如有其他疑问,欢迎搜索【氿岕紫砂】,期待与您切磋壶艺!
来源:玄学是一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