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和材料的半导体故事:溢价收购亏损业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4:25 1

摘要:9月9日晚,聚和材料公告,豪掷3.5亿收购韩国半导体空白掩模业务。但标的公司2024年营收仅430万、亏损510万。这场跨界真能摆脱光伏依赖吗?

作者|深水财经社 冰火

下游光伏企业内卷,常州这家光伏导电浆料巨头上半年业绩、现金流“双恶化”,“光伏一棵树上吊死”风险彻底暴露。

9月9日晚,聚和材料公告,豪掷3.5亿收购韩国半导体空白掩模业务。但标的公司2024年营收仅430万、亏损510万。这场跨界真能摆脱光伏依赖吗?

更魔幻的是,堪称“跨界老手”聚和材料,公司股价近5个月实现翻倍,实控人刘海东的“平台化集团”梦,还要靠故事讲多久?

一、3.5亿收购亏损空白掩膜业务

成立于2015年的聚和材料,于2022年A股上市,是全球领先的光伏电池金属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光伏导电浆料已连续三年全球市占率第一。

从股本结构来看,刘海东直接持股11.20%,还通过4个员工持股平台以及一致行动人冈本珍范等对公司进行控制,为公司实控人。

据公告披露,聚和材料拟联合韩投伙伴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C),以68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收购韩国SK Enpulse(简称“SKE”)旗下空白掩模业务。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卡脖子”业务,空白掩模是光刻工艺的“基础画布”,为掩模版提供高精度基底材料,目前全球市场被日韩美企业垄断,国内产能刚起步。

对于收购目的,聚和材料在公告中称,公司将直接获得已量产并通过多家晶圆厂验证的产品线与客户资源,快速切入半导体关键材料领域,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白。

不过,标的公司财务状况拉胯。截至2024年末,本次交易拟分立的LM资产总额2.56亿元、净资产2.51亿元;2024年实现营收430万元,但营业利润亏损510万元。

来源:聚和新材签署收购境外公司股权协议公告

聚和材料在公告中坦承,考虑标的业务在中国大陆扩产时间较长,短期内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定价原则,聚和材料在公告中表示,此次交易定价采用折现现金流(DCF)法估值约3.2亿元(640 亿韩元),最终确定为3.5亿元(680亿韩元)。主要源于“技术整合与市场拓展的协同潜力”,着眼于长期产业价值释放。

二、业绩、现金流双恶化

由于受光伏下游经营持续恶化影响,聚合材料的业绩和现金流也持续吃紧。

作为光伏导电银浆的头部企业,聚和材料核心产品为P型PERC电池银浆、TOPCon银浆等光伏导电浆料,随着光伏行业进入产能过剩周期,下游企业盈利承压,直接传导至上游银浆供应商。

聚和材料毛利率已连降三年半,从2022年的11.55%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89%,近乎“腰斩”;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集体下滑,分别同比下降4.87%、39.58%、52.66%。

从盈利能力看,虽然净利润也在下滑,但是聚合材料是近两年光伏产业链中为数不多还能赚钱的公司。不过要看现金流,就有点露怯了。

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0.98亿元,同比下降108.63%,并且是连续四年净流出。同时,今年上半年销售商品和服务收到现金只有56.71亿,同比下降22.43%。

公司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主要因“下游客户成本压力大,银行承兑付款比例增加”,导致资金回笼受阻。

三、“跨界老手”股价5个月翻倍

与光伏板块整体低迷形成反差的是,聚和材料股价近5个月翻倍,截至9月10日收盘报60.73元/股,总市值147亿元,距历史新高仅差两个多涨停。

聚和材料上市至今股价走势周K线图

这一表现,与其频繁“跨界追热点”的操作密切相关。

深水财经社观察到,聚和材料堪称“跨界老手”,近年密集布局热点赛道。半导体领域有半导体电子浆料、空白掩模;新能源领域有钙钛矿、液冷(参股绿色云图);新材料领域有胶黏剂。

但这些布局多停留在“小口浅尝”阶段,2024年非光伏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对业绩几乎无贡献。

在近期机构调研中,公司表示“未来依托股权投资模式孵化新业务,目标成为平台化材料科技集团”。

实控人刘海东深谙A股投资逻辑,布局的赛道均为市场热门,虽短期无业绩,但能持续向市场释放“转型预期”,这也成为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

深水财经社认为,面对翻倍的股价,刘海东收购空白掩模业务,更像是一场骑虎难下的豪赌。

对聚和材料而言,若能真正整合标的技术、打开半导体市场,或能实现“光伏+半导体”双轮驱动;若只是停留在“讲故事”层面,当市场热度退去,主业的持续下滑与跨界的投入打水漂,将让公司陷入更严峻的困境。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来源:深水财经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