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1年9月踏上援疆路,张志华已在克州阿克陶县雪松中学耕耘四年,如今他仍以江西省第十一批援疆教师的身份坚守岗位。在教学中,他熟练运用学校“三四四四”高效课堂分层式教学法,课堂氛围鲜活有趣,深受学生喜爱,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学习模范班级。2024—2025学年
自2021年9月踏上援疆路,张志华已在克州阿克陶县雪松中学耕耘四年,如今他仍以江西省第十一批援疆教师的身份坚守岗位。在教学中,他熟练运用学校“三四四四”高效课堂分层式教学法,课堂氛围鲜活有趣,深受学生喜爱,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学习模范班级。2024—2025学年,他执教的两个班教学成绩均在年级名列前茅,用扎实的业务能力为当地教育注入活力。
搭档班主任海日汗对此深有感触:“在两年半的援疆岁月里,张老师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他爱岗敬业、深耕教学,所带班级成绩稳居前列,还经常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班主任提建议,教我如何与家长交流、与孩子沟通、管理班级。”学生孟辰昊也直言:“张老师的教学经验很丰富,我特别喜欢上他的课,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图为张志华老师为学生批改作业。全媒体记者 阿依妮萨罕·麦麦提吾西尔 摄
教研创新:红色基因赋能边疆教育
作为“红杜鹃”教育援疆品牌的践行者,张志华将江西红色基因与边疆教育深度融合。他开设“红杜鹃微讲堂”,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述《可爱的中国》等红色故事,悄悄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
▲图为张志华老师给学生上课。全媒体记者阿依妮萨罕·麦麦提吾西尔 摄
为打破地域限制,他积极推广“赣教云”平台,在阿克陶县教育系统举办三次“赣教云”操作讲座,通过“万里同课”远程专递课堂,让赣陶两地优质课程实时共享。他更秉持“输血”转“造血”理念,以“1+N”传帮带模式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培养出多名骨干教师,形成教育帮扶的“蒲公英效应”。兼任克州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期间,他主持英语专题研讨会4次,还送教下乡至巴仁中学、玉麦中学,用专业力量推动当地教研本土化。
热心公益:帕米尔高原上的“温暖使者”
课堂之外,张志华的身影还活跃在社区与乡镇。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志愿到阿克陶县公安局、工业园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帮扶教学,累计举办培训10余次。他还常与江西援疆“红医生”一道,深入社区、边远乡镇和幸福院,配合医生为民族群众义诊,把贴心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赢得阵阵夸赞。
▲图为张志华与同事参加社区志愿服务。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创立太极社团,三年来坚持教学,吸引几百人次参与。学生们亲切地称他“太极老师”,在一招一式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口碑相传:擦亮“红杜鹃”教育名片
四年援疆路,张志华收获了满满认可——四次获阿克陶县嘉奖、五次被克州授予“优秀援疆教师”、获评江西援疆前指“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他真诚表示:“感谢上级组织部门给了我这段难忘的历练机会,四年历程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今后,我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努力擦亮‘红杜鹃’江西教育品牌,为当地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图为张志华老师为班级学生颁发奖状。全媒体记者阿依妮萨罕·麦麦提吾西尔 摄
从课堂教学到教研创新,从公益服务到文化传播,张志华用实际行动将“江西样板”教育理念转化为边疆教育内生动力。他就像“红杜鹃”的一朵缩影,在帕米尔高原绽放光芒,让“红色筑基、智慧赋能、师资锻造”的“红杜鹃”特色模式落地生根,为边疆教育发展注入持久力量。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