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隔壁老李今年62岁,厂里干了38年,去年刚办退休手续,结果女儿一声喊“爸,来帮看娃”,他秒变带娃主力。
朋友圈里最近流行一句话:60岁的人找工作,比25岁的人脱单还难。
扎心归扎心,却实打实地戳中了50后—70后这拨人的心窝子。
隔壁老李今年62岁,厂里干了38年,去年刚办退休手续,结果女儿一声喊“爸,来帮看娃”,他秒变带娃主力。
早晨送外孙、下午买菜、晚上等儿子回家吃饭,连跳广场舞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算不算退而不休?
比老李小十来岁的阿芳姐更尴尬。49岁那年公司裁员,她揣着20年会计经验去应聘,人家HR连简历都不翻:“姐,我们只要35岁以下。
”后来报了个社区免费的视频剪辑班,学了一个半月,现在在小红书剪婚庆花絮,活多到凌晨两点还在赶工。
数据也凑热闹: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2.7亿,差不多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银发族”。
可另一边,劳动年龄人口年年往下掉,像被戳破的气球,企业招人难,政府发工资更吃力。
延迟退休说了一年多,终于要从2025动真格了。
政策也懂得区别对待:搬钢筋的、扫大街的体力工种,能慢点就慢点;坐办公室敲键盘的,65岁敲报告也不算啥稀奇。
听起来人性化,可真轮到头上,身体还扛不扛得住,得打个大问号。
政府没撒手。
社区养老站开了3个免费兴趣班:智能手机急救课、防诈骗手抄报、还有带VR体验的“云旅游”,报名的叔叔阿姨得拼手速。
杭州更潮,试点了“养老服务一体化”App,血压计数据直接传云端,医生能在后台预警心脏问题。70岁的王大娘上周就因为这通提前电话,被救护车从鬼门关拉回来。
可再炫的科技,也抵不过“孩子指望不上”的现实。
七成老人仍靠子女照顾,北京那边已经悄悄给上班的年轻人每年加5天“护理假”,工资照领——听着香,真敢请假的多不多?
老板的眼神够杀人的。
中年人也不好过。
广州搞了个“中年人才转型基金”,申请条件写得分外客气——45岁以下、连续工作10年以上、自愿转岗。
说白了,得先证明“我还有口气能学”。
阿芳姐就去蹭了课,学完剪视频的当天,老师顺手拉了个群,群里每天刷外包单子,她抢到第一条活,报价300块剪30秒预告,乐得比涨工资还响。
身体才是最终的大boss。
国家医保局把慢病用药报销比例又拉高了,糖尿病、高血压药不少降到几块钱一盒。
可在医院排队两小时,开药三分钟,老年人腿都站肿。
北京有小区试水“医养结合”驿站,每周二、四医生上门量血压、调药,老人直接坐着轮椅下楼,比挂号方便多了。
说到底,政策可以兜底,科技可以加持,但能不能体面地老去,还得靠自己会转身。
五十岁开始学跳街舞的大叔,直播间一晚上打赏抵得过以前半个月退休金;六十岁考消防证的阿姨,在物业公司当管家,月薪六千,比儿子还高。
别急着羡慕,第一步不过是把手机上的“青少年模式”关掉,再鼓起勇气点开那个闪着红点的“新消息”。
来源:在果园采摘的小竹筐